2009-12-15, 02:23 PM | |
長老會員
|
轉貼 - 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
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1405860.htm 記得某天小夜,來了一個病情極度不穩定的病人,看起來是個40幾歲的青壯年,當我看到他時,他已經是整個氣管內管充滿血水,正靠著胸外按摩器不斷的「乓噗、乓噗」和強心劑及呼吸器維持他的心跳和呼吸,他,離死亡很接近... 不久之後,主治醫師與家屬解釋了病情,家屬態度逐漸能接受自己的親人即將離他遠去,於是,我們圍起床簾,讓家屬與親人做更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們與親人述說著最後一段話…因為…當呼吸器移除…病人的生命也算是徹底的消逝了… 「哥,你好好走,安心的走,家裡的事,我會幫你處理的」「老公,你醒一醒跟我說說話,你怎麼捨得這樣就離開我們」等等字句不斷充斥在周圍…形成一到悲傷和離別的氛圍…此時,妻子把看似國小2.3年級的兩個小孩叫過來,告訴他們「快…跟爸爸說說話」,之後映入眼簾的,是小孩滿滿驚恐的表情… 「快點阿,你們兩個,快說阿!告訴爸爸,叫他好好走…告訴他你們會好好照顧自己…」只見兩兄弟,驚恐怯步的走到病人身旁,眼眶紅紅的照著媽媽的話一字不漏說出那段字句… 看在我們的眼裡,其實很心疼,年紀那麼小的小孩,就看到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對於生與死,他們究竟了解多少…? 記得我國小三年級時,爺爺因為罹患癌症而在醫院住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某一天半夜,爺爺從醫院被運回家中時還剩下最後一口氣,但家人並沒有把我叫醒而是選擇在隔天一早要上學時才告訴我:「爺爺已經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其實那時候的我早已經知道死亡是什麼,我也知道其實最深愛的爺爺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因為他再也不會爬起來。 爺爺去世後,家人便在家中舉辦喪禮,而棺材就放在一樓的大廳中,猶記當時家中的氣氛非常凝重,每天24小時的誦經都不曾間斷,家裡也來了許多沒有印象的親戚、誦經的人等等。每當我好奇想要下樓看時,母親總會不時的催促我趕快上樓,說小孩子不要那麼好奇,這不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 之後仔細回想,其實,那時的我對於死亡是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我會覺得為什麼最親愛的家人死掉我卻無法在他身旁陪伴他,甚至是等到親人死後到棺材那裡跟他說一兩句話都沒有辦法,難道人死了就是要這樣像被防疫般的與大家隔絕嗎?這樣的一個觀念對於當時年幼的我其實是非常困惑的。 對於死亡教育我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專五時所上的安寧療護,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到繪本這種書籍也是經由這樣的課程所得知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繪本就是「獾的禮物」,讓許多人在看完後都能有許多的感觸,裡頭不管是插畫或是一些句子都帶給我們這些學生很大的啟發,讓我很深刻的感受到,其實懷念逝世的人並想著他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這些美好的回憶就是他們所帶給我最後且最珍貴的一份禮物,死亡,其實也不是這麼恐怖的一件事情,也是可以讓後人感受到很溫馨的! 與兒童談論死亡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死亡概念其實也是隨著兒童的認知發展慢慢學習而來,在生活中其實也存在許多因素影響到兒童對於死亡的看法,例如親人的死亡或是寵物死亡等;「死亡」對於許多現代人而言還是屬於禁忌的話題,尤其對於年幼的孩童來說,大家更是會避免在他們面前談論死亡議題,就如同我的母親不願意讓我去接觸整個喪禮的過程一樣,但我認為,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是生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都是不容被忽視的,其實,在適當的時機跟孩童討論死亡,除了可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外,也可以避免孩童過度美化死亡或是輕忽生命而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坦然的給予孩童正確的死亡教育遠比苦想任何理由來逃避討論死亡議題來的重要許多。 對於經常面對生與死的醫護人員來說,更是需要去理解小朋友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及死亡教育和悲傷輔導以從旁協助並支持兒童能用正面思想去看待並討論死亡,這樣才能讓兒童懂得珍惜並了解生命的真正涵義。 |
送花文章: 26733,
|
有 30 位會員向 ppp0600 送花:
|
a471 (2009-12-15),atie (2009-12-16),cara551977 (2009-12-16),ccbear (2010-02-10),cwvdavid (2009-12-24),Dimo Chen (2009-12-15),fcya (2009-12-16),fishiii (2009-12-23),formosa (2012-06-27),getter (2010-06-20),grc45 (2009-12-17),iserland (2009-12-22),jtjcoltd (2011-03-21),K22514 (2009-12-16),KL-iris (2009-12-21),KT88 (2009-12-22),Living (2010-01-05),magicwoo (2009-12-16),NKNK (2009-12-15),prosaic (2010-11-15),qdenise (2009-12-16),quasar (2010-06-19),Russell (2010-07-31),take5 (2009-12-16),tom710509 (2009-12-16),VVUUOO (2010-10-15),wulihua (2010-10-15),四次元口袋 (2009-12-15),放下是真功夫 (2009-12-16),飛鳥 (2010-07-13)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
2010-07-14, 04:51 PM | #6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全球「死亡品質」排名 台灣第14
全球「死亡品質」排名 台灣第14 法新社 / 2010/07/14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ternationality (法新社新加坡14日電) 一份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儘管亞洲地區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但是安寧護理的水準卻沒有同步提升。 「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Unit)報告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安寧護理的需求增長,政府和其他供應商必須和時間賽跑,以滿足這些需求。 根據新加坡慈善組織「連氏基金會」(LienFoundation)委託的「死亡品質」(quality ofdeath)指數調查,台灣在全球40個受調國家裡排名第14 ,新加坡排名18;甚至連經濟強權日本也僅排在第23。 印度的安寧照護最差,在40個國家當中墊底;中國、馬來西亞、南韓也在倒數10名之列。 烏干達、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葡萄牙和南非的表現同樣不佳。 相較之下,照護最完善的是英國,之後依序是澳洲、紐西蘭、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德國、加拿大和美國。 報導表示:「『生活品質』是個常見詞彙... 但是『死亡品質』又是另一回事了。」「很少有國家,甚至是那些有先進健保制度的富裕國家,會將安寧照護納入整體的健保政策。」根據研究,專精於安寧照護的機構「不包含在國家的納保系統裡」,止痛藥的供應「在多數國家都少得可憐。」主要原因是擔心這些藥品遭到非法使用和交易,以及醫護人員缺少施打的訓練。 另一項挑戰則是要克服人們對死亡的看法,以及文化上的禁忌,才能藉此提昇安寧照護的服務。(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
送花文章: 26733,
|
2010-07-30, 09:41 PM | #63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昨天被家裡保險員拉去充當人頭之一
主題是 現金不會說謊 不動產會出賣你 主要是說目前國稅局大動作的查帳,對象包羅萬象,一個疏忽就等於破產.... 個人沒關係嗎?只要你沒報稅,或是報少了,國稅局怎麼抓這場演說都有講 其中個人該如何避稅的方式到最後的保險避稅方式(這當然是重點), 尤其現在政府的大動作,與會計師的超高記帳方式絕對會造成大戶的辛苦錢的血本無歸.... 因為這是給有錢人看的,雖然我沒那麼多錢,不過也學了一點 他們一開始播放了其中一個片子,跟死亡也有關係,因為牽涉到你會怎麼終老,個人覺得很值的深思與警惕
套句話,別想靠退休金過下半輩子,你錢放對地方了嗎?你保險了嗎? PS.我不是保險員,我只是很認同保險的觀念 |
|||
送花文章: 26733,
|
2010-10-13, 10:18 AM | #70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1~3成癌患 死前一個月曾接受急救處置
文/葉俊宏 罹癌之後,如何讓末期患者得到妥善照顧以及走得安穩,是家人及醫護人員亟欲達成的事。我國自民國85年開始推行癌症病患安寧療護,且在89年立法通過相關條例,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癌症病患仍有1至3成的比例在死前一個月曾接受過急救處置,顯見推行安寧療護的觀念仍然有待加強。 國健局統計,89年至95年間共24萬2,530名因癌症死亡的病患,其中1至3成死前一個月有接受急救處置,平均24.3%接受插管治療、28.5%使用呼吸器、10.6%有進行CPR心臟按摩;使用急診與加護病房的比例約為1~2成。 上述的資料都顯示家屬對於病人的病情可能不夠了解,以及尚未作好面對患者死亡與簽署DNR(病危不予急救)的準備,導致癌末病患可能必須面對急救處置造成的痛楚。 而為了不讓醫藥治療費用變成留給家人的債,民眾也應提前規劃完善的健康險,避免龐大的醫療費用拖垮家庭經濟。 【2010-10-11,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送花文章: 26733,
|
2010-10-23, 09:46 AM | #73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引用:
嗯這一點我是知道的 所以就沒帖相關文章 我到覺得她說的真的很棒 畢竟是個人親自體驗感受 何況 她不是一般民眾 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 也大量閱讀書籍 引經據典的闡述她的觀點和看法 他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也是我很同意的 科學看不到 不代表不存在 !!! 我以前也提過 太過份執著於科學才能證明任何事的話 其本身也是一種迷信 ( 誤 ... ) 看了他的演講後 我才能以更開放的心胸 接受這件事 ^^ |
|
送花文章: 40448,
|
2010-11-15, 01:47 AM | #74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觀後有感
感謝3P大很用心地提供很多資料
我很喜歡『錢不夠用2』詼諧又寫實的劇情 這當中看到年輕一輩與老年人在繁忙都市化腳步中的應對 還有醫療保險制度不足以支付時,對生命的取捨 世事無常,今天也許還算健康,也許明日就傳來惡耗 今天還能擁抱的溫暖軀體,也許明日已成神主牌位 我目前的想法是「活在當下」,還有問問自己「能做什麼?」 不管生命的長度如何,至少父母、家人要妥善照顧 尤其,如何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就算無法如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般給予居家式無障礙空間 至少也不能如『錢不夠用2』將父母推來踢去 宗教界都極力宣揚、勸誡『業力』、『果報』的可怕之處 我想,就算冥冥中的確有肉眼看不見、目前科學無法驗證的不可思議力量存在 如面對佛像、神像、經典甚至耶蘇、聖母像,明明凡人聽不到言語,為什麼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甚至導致神蹟出現? 以正面的角度思考 我喜歡佛家「自性為佛」的理論, 人們誠心誠意地向神佛祈禱,我覺得是跟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我」對話 誠心誠意堅定的信念,產生出共鳴的「願力」,是很強大的力量 宗教界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我覺得…遇到逆境時,就是「調適」、「接受」現狀 很反對假借宗教果報業力的說法,行落井下石之實。 |
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道德經: 不執著「有」,也不執著「沒有」 不強求,不放棄,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利他」就是「利己」 在諸多紛亂的雜音中 如何「入境」,而不「著境」? 如何在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取得平衡? 如何在「懷疑」與「信任」間,保持清明的思緒? |
|
送花文章: 8126,
|
2011-01-13, 08:15 PM | #75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末期病人昏迷 家屬同意可拔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6087420.shtml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 2011.01.11 09:00 am 不讓臨終成為痛苦的延續,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日後已插管的末期病人意識不清時,可由最近親屬提出終止施行心肺復甦術要求,經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後,即可拔管,停止救治。 同時,健保IC卡中的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註記,可視為意願書正本,與意願書同具效力。截至去年一月止,已完成註記的三萬四六一○人將可立即適用。 依現行條例規定,病人在進行插管治療前,家屬可決定做或不做;一旦插管,除非家屬能提出證據證明病人在意識不清前,曾表達不接受插管等心肺復甦術,否則醫師不能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新法讓「安寧死」規定更加明確,但有意願執行安寧死的病人,必須先由兩位醫師診斷為不可治癒末期病人,且病人須自行簽署意願書,若已昏迷,則由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 所謂的最近親屬,依序為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及一親等直系姻親。 最後還要由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召開審查會,審查會必須包含醫學、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其中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的比率,不得少於三分之一;通過審查後,才能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提案立委侯彩鳳認為此法修正後,可避免每年十萬餘末期病人得不到善終所成的悲劇。立委陳根德說,為讓末期病人安詳尊嚴地善終,同時不要造成家屬痛苦,修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對家屬、病人、醫師都好」。 健保IC卡在二○○六年七月增列安寧緩和意願註記後,至今有六萬多人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超過三萬人健保IC卡已註記。但有些末期病人送醫時,因未帶健保IC卡或無法出示意願書,醫師在有疑慮下,仍進行救治。 【2011/01/11 聯合報】 |
送花文章: 26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