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8-07-07, 11:01 PM  
kyo111111 帥哥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勳章總數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討論 - 海濤法師..

我常常看他的節目 覺得他說的還不錯 大家對海濤法師的看法是怎麼樣?
年輕 但是他懂得很多 不只修一派 他修很多 不侷限在一派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
Sexy Womans from your town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9 位會員向 kyo111111 送花:
7369A (2008-07-11),anotherlevel (2008-07-08),fccoo (2008-07-08),K22514 (2008-07-08),NKNK (2008-07-10),qdenise (2008-07-08),quasar (2008-07-10),shengweb (2008-07-08),wangcolon (2008-07-0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2:25 AM   #31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quasar 查看文章
kyo大 是否已經了解nknk大 的深意 ?? ....

某精神病院新來護士一名,此女初來乍到,見院中有一病人圍著一口古井打轉,口中念著:「13,13,……」小護士心中頗為奇怪,想不出這個「13」是何含義,連續觀察幾日,均是如此。她總想上前問個究竟,但害怕病人發作,始終不敢。
 一日,小護士終於安捺不住好奇心,慢慢的走到那個病人身邊,探頭向井中觀 望。突然那個病人抱住護士的雙腿,往下一掀,開始念:「14,14,14,……」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9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1),anotherlevel (2008-07-11),David722 (2008-07-11),K22514 (2008-07-11),ppp0600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wangcolon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3:34 AM   #32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Talking

引用:
作者: quasar 查看文章

我想起了星雲禪話裡這則公案...
趙州禪師和徒弟文偃談論佛法時,一位信徒送了一塊糕餅供養他們,
趙州禪師就對徒弟文偃說
:「這一塊餅,我們兩人怎麼好吃呢?我們來打賭,如果誰能把自己比喻成最髒最賤的東西,誰就贏得這塊餅!」
  
  「您是師父,就由您老人家先開始比吧!」文偃說。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隻驢子。」
  
  文偃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又說:「我是屁股中的糞便。」
  
  文偃不落人後地說:「我是糞便裡的蛆蟲。」
  
  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說:「你這蛆蟲在糞便中做什麼呀?」
  
  文偃回答說:「我在糞便裡避暑乘涼啊!」

  
  我們認為最汙穢的地方,而禪師們卻能逍遙自在。
因為他們有了禪,世界就不一樣,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國土。
在禪師們心中清淨和污穢是一如不二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如果一個沒有禪的人,縱然住在高樓大廈,冷氣地毯、豪華沙發,
一樣不能安心自在啊!


q某曰:
夏天去聽蟬吧!!悠揚動聽 多部合唱
即即復即即.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即即即

古者道。欲得英俊。仍須四事俱備。方顯宗師蹊徑。
一者祖師巴鼻。二具金剛眼睛。三有師子爪牙。四得衲僧殺活拄杖。
得此四事。縱橫變態。任運卷舒。高聳人天。壁立千仞。
儻不諧此。守死而善道者。敗軍之兆。
禪師法門宿將。佛日真子。而此四事。乃其家常茶飯。
福州雪峰東山和尚語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7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1),David722 (2008-07-11),K22514 (2008-07-11),ppp0600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4:20 AM   #33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7369A 查看文章
http://img257.imageshack.us/img257/174/55083171wj5.jpg
轉個分享予您,是您老闆和[大哥哥]我的老師文章


楞伽經與禪宗心印
    在要正式講「禪」以前,有一樣東西,必須重複提出討論的。
    達摩祖師傳了禪以後,臨走交給二祖一部經典——《楞伽經》,囑咐後世,學禪做工夫,應以《楞伽經》為藍本,也就是以《楞伽經》「印心」。文學上所描寫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於此。所謂「印心」的印,是對證、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紙上蓋了模子——印鑒,原來的印雖然拿走了,而留下來的印鑒,與原來的印子絕對沒有兩樣。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與天上的月彼此符合,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經》在佛學內,不但是禪宗重要的經典,同時也是唯識宗——法相宗的主要經典。為什麼稱為《楞伽經》呢?楞伽是南印度錫蘭島的一座山名,佛在此與弟子們說了這一部經典。
    《楞伽經》的內容在指月錄卷一《諸師拈頌諸經語句》中有一段記載:
    「楞伽經: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對心的分析太籠統,充其量只瞭解到佛學所講第六識的陰面「下意識」,再下去就茫然無知了。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學,只講到第六識,而大乘佛學,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第八識。我們要瞭解第七識、第八識,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楞伽經》就是其中之一。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現在無論東西方所流行的禪,往往只拿禪宗裡面一些公案的風光,例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或搞文學境界,如「天地一沙鷗」等,以為就是「禪」,未免太偏。現在我們要講禪,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礎上,去探討禪的究竟。
    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什麼是「名」?名分實際的名與抽像的名。實際的名,就是:茶杯、粉筆、太陽、月亮、虛空等等。抽像的名,例如真理、道義等等。真理與道義,雖然是抽像的名詞,但並不是空洞虛無的,它代表了一種精神的境界。由這裡我們就瞭解「五法」所講的名,並不是某人在電視上出現,或者在報紙上有了新聞的名氣之名。
    有名就有相。世界上萬事萬物,無論物質的或精神的,都有它的名相。
    名相從那裡來?從意識心分別來的。好比學靜坐的人,如果要問:我這樣境界,是空呢?還是不空?在禪宗一定答覆你,不要起分別心哪!本來坐得蠻好,被這些空呀不空呀等名相起了分別心。分別心還在波動,並沒有止息下來,你自己想想看,是空還是不空呢?
    我們所感覺到的舒服不舒服,好看不好看,長與短,高與矮,道德的標準,是非的觀念,善惡的分野,以及佛學本身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切宗教、科學、哲學、人文文化等等,皆是分別心所起的名相而已。
    眾生天生的根性,喜歡「循名執相」。一切煩惱痛苦的觀念,都是從分別心起來。分別心就是「識」。
    分別心不起,就是「正智」。正智,也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
    一切眾生,喜歡循「名」執「相」,「分別」一切,去了分別心,就是「正智」現前,正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稱「如」來。
    以上就是五法。
  不要死在句下
    有些人,學了佛,學了禪以後,懂得「空」的名相,就一天到晚在那邊搞空呀空的。有些靜坐未入流的人,偶而瞎貓撞到死老鼠,覺得一片空靈,便跑來對我說,這幾天達到空的境界,真是好。「空」固然是一片境界,而空的觀念卻是由分別心所起。因此,真正學佛學道的人,能夠把學佛學道的名相推開了,那才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上面所講一時撞到的空靈境界,那是工夫來找你,並不是你自己隨時隨地都有這種工夫,所以不究竟,不能自己做主,還要繼續努力。
    在學佛的過程中,自然要從許多名相中,去探討其中的道理,等到徹悟的時候,就要「乘悟並銷」不被名相所困,完全恢復到「正智」的境界,才算是成佛。
  
    可愛的老虎
    再說《楞伽經》中的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我們一個人,剛生下來,像一張白紙,雖然有一個「根本」,可是在此世尚未受到染污。慢慢的,由於父母的遺傳發生作用,加上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科學、哲學等思想的薰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念與知識。這些觀念與知識,都是依他而有的,「他」並不是自己,因此,這一種心理作用與狀態,在唯識學上稱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也就是後天生命活動的全部。
    為著使大家對「依他起性」有進一步的瞭解,在此借用一個笑話來說明:
    有一位老和尚,收養了一位小徒弟,十幾年來,都不讓他下山。有一天,為著要測驗他的修行工夫如何,想帶他到城市裡去走走。臨下山時,老和尚對徒弟說,城市裡什麼都可以看,就是不要去看「老虎」。徒弟問城市裡的「老虎」怎麼個樣子,會有那麼可怕?老和尚說:城市裡的「老虎」,頭髮長長的,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臉上還塗得一塊紅一塊白,講起話來,手指指點點的,有時候還會張開大嘴巴,對你笑呢,這種老虎心裡頭沒有好念頭,你千萬不要理它。這樣,師徒二人,到城裡逛了一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問小和尚說:我今天帶你到城裡去,你覺得什麼最好玩?小和尚不好意思低著頭小聲的說,我看來看去,還是「老虎」最好玩。
    透過這個笑話,我們要注意到兩點。第一:人類男女相愛,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並不要接受後天的知識後才懂得。第二:如果這個小和尚,一直生活在山上,沒有見過女人,他雖然不知道女人樣子,當然也不會引起愛悅的情緒,可是,我們不能說,他沒有男女相愛的功能,只能說,他具備有這種功能,而沒有對象把它引發起來而已。
  
    境風吹識浪
    由此可見,我們一切心理的思維、觀念、情緒等等,基本上都是依他而起。在唯識學上,稱為「境風吹識浪」。我們的心性原本有如風平浪靜的湖水,一有了風,就生起波浪。就湖水來講,有起波浪的「可能」,卻不能自生,一定要靠風來吹動,或其他力量來引動。我們的心性也是一樣,有生起「識」的功能,但「識」不自生,必定要「根」「塵」(境)相對,才起「識」的作用。這就是依他起性的最根本原理。
    西方的唯物思想,只看到這一點。認為一切物質可以影響心理。因此,困於物質來制約人的思想。可是卻沒有瞭解到,能夠起這些思想的背後,還有一個能起的「功能」。這個功能,卻是超越一切物質,不受一切物質所制。如果能夠瞭解到這一點,就不會把人當做物質來看了。
    凡是人,對於依他所起的一切思想、觀念、情感等等,在心理與生理上,形成了習慣以後,就會普遍的計度著,想盡辦法,把他牢牢抓住,這一種心理的性質,就稱為「遍計所執性」。
    好比就口味來講,有的地方的人,喜歡吃辣的,有的地方的人,卻喜歡吃甜的。這就由於依他所起的習慣,當他養成以後,就不容易去掉,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學禪學佛,就是要去掉「依他起」與「遍計所執」這兩種心理毛病,而後剩下來去不掉空不了的,本來圓滿、現成而實在的本性,證得這種本來就有的「圓成實性」,就是學佛學禪的理趣。
  
    識途老馬
    因此,要開悟,要成佛,是你自己開悟,自己成佛。佛菩薩與善知識,只不過是「識途老馬」而已,等到你到達那個境界的時候,他為你「印可」一下而已。而你自己真到了這個境界,自己也會瞭解到「非從人得」並不是騙人的。
    「識途老馬」的故事,是出在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回,齊桓公在作戰當中,迷失了路途,就請教於管仲,管仲建議把老馬放出去,所有部隊都跟著老馬走。結果老馬帶著大家走出迷途,才不受敵人的包圍。
    佛菩薩與善知識,也像老馬一樣,帶著大家走出迷途,得到解脫與自在。
  
   性 辨
    上面所講的「三自性」的「性」字,千萬不要當做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的「性」字來看。我們中國古代字彙很少,所以在六書中有「假借」一條。在佛學上所講的「性」字,有時候指「理性」,有時候是說心的「性質」與「功能」,有時候卻是指心的「本體」。三自性的「性」字,是概括指心的「性質」,非心的「本體」。
    唯識學上還有一句話,「諸法無自性」。有人也許會想:佛說諸法無自性,而禪宗偏要明心見性,既無自性,何可見?這不是騙人嗎?
    豈不知,諸法無自性,是講物理世界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都是因緣和合,依他所起的暫時現象,並沒有他自己獨立而有的自性。諸法無自性者,就是諸法空相。能夠使諸法空相,而不為諸法所空的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才是禪宗所講的「性」,禪宗所要見的性,也就是要見這個「性」。如果說,禪宗沒有「性」可見,那當然也沒有「佛」可成。如果沒有佛可成,釋迦牟尼何必騙我們呢?!就算釋迦牟尼佛騙我們,而一個騙局能夠騙了幾千年,而幾千年來,都是第一等智慧的人受騙。那麼,這個騙,就有他騙的道理,是否我們也甘心讓他騙騙看。再說,我們若能了達諸法無自性,是否正是見性之契機呢?!這也值得大家仔細參究看看。
   
    八識與八卦
    接著來談談八識。八識是心的分類;它是就心的作用上,分為八部分來解析,究其實,這八個部分是一個整體,絕不可把某一部分獨立起來,但為了方便解說,勉強設立有各部獨立的作用。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這些還都是名相,絕不可執為實有的。
    心的分類,「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意」為第六識,第七識梵文譯音為末那識,第八識梵文譯音為阿賴耶識。
    我們研究東方文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在印度文化裡的唯識學上,《楞伽經》所講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些數字,在我們中國有五法、三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八卦、陰陽。
    從這些相同數字的引用,我們覺得很奇怪,好像上古的這些教主上師們,他們對於宇宙的法則、人類的生命根本,曾聯合開了一個會議,因此做了這些統一性的決定。其實,宇宙真理只有一個,儘管表現方式有所不同,而原則絕不會變的。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也有人把八識配成八卦:第八阿賴耶識——乾卦,第七末那識——坤卦,第六意識——震卦,眼識——離卦,耳識——坎卦,鼻識——巽卦,舌識——兌卦,身識——艮卦。
 
  
  不要聽天由命
    現在先來研究前五識。首先應該瞭解幾個名詞,首先來說「三性」。
    這裡所講的三性,與前面所講的三自性不同。三自性是講我們的「心」所起三種作用的性質。我們每個人的知識與觀念,都是依他起性,並不是本有的,可是我們卻把這些外來的東西,當是自「我」,因此循名執相,想把它牢牢抓住,這就形成了遍計所執性,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外來所引起的特性去掉——空了,而我們生命本有的圓成實性就會全體顯現,到達這個地步,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
    這裡所講的三性,是講我們心地起作用後,由於心念與行為所薰成的「善、惡、無記」等三種種性。
    這三種種性,有的是先天帶來的,有的是後天造成的。所謂「種子生現行」,就是先天的種性,影響今生的行為;「現行生種子」,就是後天的行為,又造成新的種性。這些種性,就是生命輪迴的基因。
    種性又稱根器。有的人天生大乘根器,有的人卻偏向於小乘,這是勉強不來的。由此,影響後來道家的思想,所謂「今生若無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的說法。
    不過,佛家所講的種性,並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宿命論,認為前生所帶來的命,是無法轉變了,只好「坐以待斃」聽天由命,,這是消極的對前生命運低頭。而佛家卻正相反,他指導我們積極的去改變目前的缺憾生命,因此要我們在今世的行為上去消除過去所造成的不好因素,而超凡入聖,達到真、善、美的圓滿生命,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
  
    三類種性
    在唯識的觀點,認為心生的後天作用,有善、惡、無記三性。而我們中國文化,對於人性是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結果沒有定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孟子所主張的性善,與荀子所主張的性惡,基本上有個最大的疑問,就是他們所講的性,到底是指宇宙間生命最基本的先天功能呢?還是指有了生命以後的後天作用呢?因此,西方人批評我們中國沒有哲學思想,原因就在於邏輯的界限不清楚。
    人性有善、惡、無記(非善非惡)這三種作用。可是一般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不是善就是惡。後來理學家把善的稱為天理,惡的稱為人欲。天理是理性的,而人欲多半是情感的。這們平時的心念,都在理智與情感的爭鬥之中,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心兵」。
    還有一種就是無記性,無記的行為,多半屬於下意識的作用。我們很多時候,好比坐的時候搖搖腿,思考的時候打打頭,或與人講話,時常用手指頭敲打桌子等,這些動作做了自己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經過意識分別以後再去做,所以稱為無記。這些無記的行為,雖然說是非善非惡,但是若以佛學因明邏輯來分析,它的根本還是有善有惡的。
  
    三層識境
    三境:境,就是境界。什麼是三境呢?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比如,前五識所起的作用,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功能所生的性境之一。眼的先天作用是看,耳的先天作用是聽等等,這些看、聽作用,就是性境。
    獨影境,是意識的反面作用,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講的下意識狀態。它不需要靠前五識的配合,為意識本身單獨所起的作用,所以又稱作獨頭意識。譬如我們在畫展看到一幅名畫,或在街上看到喜愛的衣服首飾,回得家來,閉起眼睛,這些畫、衣服、首飾,都呈現在眼前,這就是獨影境的作用;因為在獨影境中帶有實質的東西,所以又稱帶質境。這種帶質的獨影境尤以男女相愛慕的時候,更會強烈的產生,就如西廂記裡所說的,「茶裡飯裡都是她」。
    獨影境在什麼時候才能產生呢?一、幻想的時候。二、精神病狀態,以及因病使得心理衰弱而恍惚的時候。三身心極度疲勞睏倦的時候。四、夢中。五、定中。
    帶質境,是由一個實質的東西,引起意識分別為另一種境象。譬如我們晚上走黑路,路旁邊本來是一塊石頭,因為光線不明,錯認為是一隻狗;或看到一根樹桿,卻誤認為是鬼影,這種狗與鬼的影像,是由於石頭與樹桿所引起,這種境像,就稱帶質境。我們中國文學上「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帶質境最好的說明。
    我們懂了唯識的道理,以唯識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心理,幾乎不是帶質,就是獨影,根本無所謂正常。學了唯識,等於受了精神病訓練的醫生,看每一個人,幾乎精神與心理上都有問題。那要怎樣才算正常呢?只有唯識上所講的「圓成實性」的如如正智境界,才算正常。按照禪宗的標準,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屬於正常了。
  
    三種心量
    三量:量的意義很深奧,無法給他下一個很確定的語譯,姑且把它解釋為心性所起境界的範圍、現象、功能,綜合起來這許多觀念稱做量。三量是:現量、比量、非量。
    我們的心意識所起的作用是真實的,稱為現量。如何才是現量呢?譬如我現在在諸位面前舉起這個手錶,當大家眼睛接觸到手錶這一剎那,而意識還沒有起分別時,這是眼識的現量;等到明瞭這是一隻手錶的時候,已經成為第六意識分別心的現量,而非眼識的單獨現量了。又如,當我們專心看一本書、一幅畫,或注意一件事時,旁邊走過一個人,這個人的影像我們看到了,但是,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不知道,這就是眼識的現量。因為這個時候,眼識還有一部份的現量,配合了意識的現量在分別書、畫、故事的內容。眼識本身有一種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機一的鏡頭一樣,有一定多大的範圍,可以對外攝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別它是什麼,等到曉得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那已經是第六意識的事。耳識也是一樣,當現在大家專心聽我講課,心裡在分別這是什麼意思,聽的時候,決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筆記本記下來,這是耳識的一部份現量,配合了意識的現量在聽課,可是當你在聽課的時候,電風扇轉動的聲音,你們同時也聽到了,有時候只聽到有這一種聲音,而沒有去分別這是電扇的聲音,這種境界,就是耳識的現量。因此,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都通於現量。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阿賴耶識的性境與現量,可是是帶質所生。為什麼人類會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為阿賴耶識在過去的功能當中,就帶著有產生這些種子;西方宗教說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類,可借作比喻,可是這種說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瞭解了上面哲學理論的根本,對於宇宙的萬事萬物,曉得了它的本源;花為什麼是紅的,葉子為什麼是綠的,這都是阿賴耶識由於眾生共業所感,帶質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唯識這一門學問,是非常精密而科學的。要研究起來,非常複雜,絕不可以有一些馬虎籠統。學禪宗而不通唯識,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謂「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類文化,幾乎進入「空白」的一個階段。如果將來東西方文化真的匯流了,我想,唯識學一定會在西方生根。因為唯識學的精細,正好配合了西方科學的精神,一定有它輝煌成就的一面。不過,由於唯識學的精密深奧,加上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中文,深澀難懂,在三、五十年之內,能不能很精確的翻成外文,可能頗有問題。
    上面所講的是現量。
    人類的心理活動,多半屬於非量,而意識分別,又多半屬於比量。學外文的人,一定有個經驗,當他要說外文的時候,一定先起了中國話的意識,而後再從腦子裡翻為外文說出來,這種做了雙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觀念的產生,更是比量的境界。譬如道理的觀念,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規矩,他的行為使人討厭呢?還是喜歡?這一種合不合於自己意思的觀念,是我們阿賴耶識先天的種性裡,遍計所執的比量。如果我們人類對行為不預立標準,那麼,一切行為,就無所謂對與不對,因此,人的觀念,都屬於比量。
    甚至於一切知識、思想、感情、行為等等,都是遍計所執的比量,而非現量,更不是真實性的。
    佛法所講的空,是本性上現量境界的形容。我們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計所執的分別妄想,剩下來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們心性的現量。這種心性的現量,在禪宗稱為「心」,在教義稱為「般若」,在唯識稱為「實性」。
    那麼什麼是非量呢?我們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屬於非量。而根據後天的經驗,很多幻想與妄想,沒有離開非量。
    譬如一個神經病人,他所聽到的聲音,並不真實,見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屬於幻想,這就是非量。可是,據我們瞭解,他這些非量的境界,卻沒有離開他的知識範圍,不過是從經驗中片斷的湊合來,造成一種幻覺的境界,因此,這種非量,究其實,還是從比量所引起。
    好像三十幾年前流行西方抽像表現主義的繪畫,其繪畫原理姑且不論,觀賞者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可是,你所看出來的印象,畢竟都沒有離開你的知識經驗範圍,這也是由比量所產生的非量。
    又如我們做夢,不會做過沒有經驗過的事物,但是,在夢中的境象則比較紊亂而沒有條理的,這種夢境雖然是非量,可是也是比量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寫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十八層地獄,卻完全是東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則全是阿拉伯的色彩。這說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識經驗中的比量,來創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學禪修道,就應該盡量破除比量與非量的境界,盡量保持現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以上所說的三境、三性、三量,是我們研究唯識學之前,必須要瞭解的。
  
   看相的故事
    凡是一切有形體、情感、思想的眾生,都具備有前五識(色界初禪、二禪鼻舌二識不行,三禪以上五識俱停)。因此,前五識在三境裡是性境,沒有獨影境與帶質境。在三量裡惟是現量,沒有比量與非量。在三性裡,卻通乎善、惡、無記。
    前五識因為是阿賴耶識帶質所生,所以是阿賴耶識的性境。前五識沒有分別思維的功能,所能它只通於現量。而前五識在三性中,為什麼會通於善、惡、無記呢?這裡面道理,我們只要注意「相術」,就可瞭解。
    譬如相書上說,人的眉心寬的,他的心量也寬,相反的,眉心窄的人,他的心量也窄。心量與眉心本來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可卻有間接的影響。因為心量窄的人,往往喜歡皺眉頭,久而久之,兩邊眉毛就擠在一塊了;而心量寬大的人,時常表現著從容與輕鬆,因此眉心顯得比較寬大。看面相的人,就根據「從果推因」的定理,從面相的狀態,來推斷心理的活動,這是相當準確的。還有一點,說是「中堂」長的人,主長壽;相反的,短的人,主短命。其實,中堂的長短與壽命絕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是中堂短的人,他的嘴唇往往上翹,牙齒合不攏,因此空氣中的細菌時常從嘴巴進入內臟,容易產生疾病,當然壽命就比較短,相書上只說其然,而不說其所以然,因此大家對相術就感到很神秘。我們如果時常恨人,就會影響到眼睛成為怒目。還有,根據人的性格,也使眼睛有不同的表情,傲慢的人,眼睛上視;險沉的人,眼睛下看;心神不定的人,眼珠亂轉;淫盜邪惡的人,眼球邪視等等。
    說到眼睛的表情,在唯識學上講,是通於三性,由此使我記起教我學禪的袁老師,在四川茶館裡的一個笑話:
    抗戰期間,有一天,我與袁老師徒二人,正在茶館裡參禪,看到有一位教中學國文的老師,也在鄰桌喝茶。不多久,有一位女人從他旁邊走過,只見他一邊喝茶一邊搖晃著腦袋,兩隻邪眼半閉半睜的瞇著,口裡念著「恁曾得,她這臨去秋波那一轉」。袁老師一看他這樣輕浮的態度,就走過去想教訓他一頓。他一見是袁老師,先是一愣,接著就很恭敬的與袁老師打招呼。袁老師笑著問他說:你剛才口裡念的是什麼好文章啊!他曉得袁老師要罵人了,就賠小心的說: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只不過是一時興趣,隨便說說罷了,你老不要見怪。袁老師說:你是教國文的,剛才這一句西廂記的詞,你解釋給我聽聽看。他見袁老師這麼一講,不好意思的在那邊傻笑,口裡卻說不出話來。袁老師說:你不解釋,我來解釋給你聽:「秋波者,眼睛也,而眼睛卻因人而有許多不同。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舜目重瞳睛,而項羽也是重瞳子,可是他們一個為聖王,一個卻兵敗自刎,這兩個同一秋波,何以其結果卻有如此之不同?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喜歡逃學,每一次逃學若被我媽媽發現了,當她打我而用一種恨子不成材的眼光看我的時候,我到現在還很深刻的印在心中。我媽媽是女人,她的眼睛不能說不是秋波,當她用恨我不學好,要我學好的那一種怒目看我的時候,也真像西廂記所說的恁曾得他臨去秋波那一轉。」
    講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要說明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由於意識的善惡,而影響前五識的狀態,給人感受上,也有善惡的不同。上面只舉眼識做例子,其他的請自己去體會。
  
    五識造業的條件
  
    上次提到前五識的三境、三量、三性。
    現在說明前五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
    自性:就是指前五識所具有的性能。眼的自性是了別色相,耳了別聲音,鼻了別香臭,舌了別五味,身了別感覺。這種了別,沒有任何比量計度,而是一種現量作用。
    所依:五識之所依為五根,比如眼識所依為眼根(眼睛),眼睛的本身是色法,當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眼睛的時候(包含眼球、眼神經等等),只要沒有冷卻,還有活動力的時候,就可以生起眼識的作用。就此,有一件事情要加以注意的,就是現代的醫學上,把臨死之人的眼膜取下來,放在冰庫裡冷凍,再移植到別人的眼中,又可以生起看的作用,這不是與上面所講的冷卻以後,就無法生起識的作用矛盾嗎?其實不然,唯識學所講的冷卻,是表示完全死亡,而冷凍,只是色法處在冷熱兩種不同溫度的環境中,它本身的「暖壽」並沒有死亡。好像北極,雖然是冰雪地,還是有些適合於這種環境的色法活動。
    「所依」之「依」:分俱有依、等無間緣依、種子依三種。俱有依者,就是指我們的眼根是與生命同時來的。而這個生命則是依靠阿賴耶識的種子而來,這是種子依。有了生命以後,只要眼根不破壞,它就會連續的生起看的作用,這就是等無間依的功用。
    所緣:眼睛所緣的對象是「色」,所謂有見有對。「色」有:形色(方、圓、長、短等等),顯色(紅、黃、藍、白、黑),表色(曲、伸、踏等等)無表色(為心內對外境種種作業所生起的一種感動力量、一種無形無相的種子功能)。
    眼睛能夠生起看的功用,需要具備九個條件(九緣):明、空、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耳能夠生起聽的功用,除了「明」以外,需具備其八個因素,因為耳朵聽聲音不需要光明。其他鼻、舌、身除了「明、空」外以外,要具備其他七個因素,因為鼻、舌、身與香、味、觸產生感覺的時候,不需光明,也不需距離,因為有了空間的距離,反而不能產生感受的作用。
    前五識要靠第六意識做助伴,才能生起一切心理活動(普通稱為心所),有了心理活動,前五識就跟著造作許多業。
    舉眼識來講,它的「作業」有:了別自境、了別自相、剎那了別、了別現在(就是一剎那一剎那的連續了別,而第一剎那卻成為現在),這是作業的因。而它的成果有:隨意識轉(眼識本身只能看而不能起分別,指揮眼睛向東看向西看,是意識的功能)、隨善染轉(眼識是跟著心所善、染(惡)的活動所轉。譬如一個吸鴉片片煙上了癮的人,當他看到鴉片片煙的時候,眼睛充滿了喜悅的表情,這就是被善染的心所所轉動)、隨發業轉(發業是指生命本能的活動)、能取愛非愛果(取捨所喜所惡者),這些都是眼識作業的成果。這是簡單的說明,因為不是專門研究唯識,所以只約略介紹。唯識對於心的分析,極為精密詳盡,要想研究禪宗,如果不懂得唯識,於心性的領悟恐怕有礙。
    瞭解了眼識,其他耳、鼻、舌、身可依此類推。
  
    六識的五種心態
    前五識依五根、對五塵、配全了意識,便生起五心的作用:
    率爾心:剎那而起,這種剎那是突發的。中庸上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唯識學上所講的率爾心,是後天的一種心理作用。大家學靜坐,在靜坐中,突然間見到光、見到像,就是率爾心的作用,用不著歡喜或害怕,只要不理他,一會兒就過去了。
    尋求心:普通的人,時時刻刻總在在尋找的狀態之中。有一位年輕人講,我自小學至於中學畢業,十二年來什麼都沒有把握到,現在希望聯考錄取,我想在大學裡,總該可以找到什麼吧;而坐在他旁邊大學剛畢業的一位同學告訴他,你如果真的進了大學,我想也不會找到什麼。真的,我們大家在人生之中,不管年老年輕,到底能找到什麼呢?什麼都沒有找到。不過有一點,如果站在學禪修道的觀點上,能夠把一切尋求心都放下,反而能夠得到什麼。
    決定心:有下決定的作用。
    以眼識來講,率爾心是眼識配合了意識第一下最初所起的作用,這突發的率爾心一過去,尋求心就起來,使眼睛東張西望,欲罷不能,唸唸相繼,輾轉而去,第五識配合第六識的好惡,在時間之流中流轉,這是等流心。在尋求之中,如果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就產生決定心,決定心的結果有染有淨,這是染淨心,染就是對一切世間境象的愛惡,淨就是禪的「明心見性」境界。
     
  
  《八識規矩頌》簡釋
    瞭解了上面這些基本道理,現在再來研究玄奘法師所作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識分成四類,每一類各作三頌。現在先講前五識:
    前五識頌一
    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只是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中的性境;能緣的只是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中的現量;而它的業性,則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識如果以禪定的境界來講,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舌兩種識還有輕微的作用,到達二禪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這三種識,二禪還有作用,三禪以上就停止了。道家在靜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密宗要打通三脈四輪,都是為了要進入初禪的準備。這些氣脈打通以後,才可以在定中達到停止呼吸。怎樣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們可以把燈草或雞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燈草與雞毛都不動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在定中停止呼吸,並不死亡,他與死亡最大的區別,就是身體非常軟而帶溫暖,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修道的人,要恢復到嬰兒的狀態,嬰兒就表示柔軟。一般沒有實際修證工夫的人,誤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現象,當做死亡,這一類公案很多,現在只提示一個給大家做參考。
    在四川新都有一座寶光寺,是禪宗的大叢林,有一位從終南山下來的出家人,在寶光寺掛單,他禪定工夫很好,寶光寺的人在他入定的時候,弄不清楚,以為是死亡,就把他燒埋了。等他出定後,找不到自己的身體,就一天到晚鬼叫著:「我呢?我呢?」寶光寺附近有一個很著名的名勝——桂湖,所謂「秋滿荷花桂千株」,一到秋天,桂花香飄聞數十里。有有這麼優美的環境,所以,寺中經常都住有幾百人。但是,自從這個和尚鬧鬼以後,大家都不敢住,最後只剩下二十幾個人。而這個和尚還是一天到晚的叫:「我呢?我呢?」寶光寺因為經常住的人多,因此廁所像部隊的建築方式一樣,一排有幾十個位置。有和尚到廁所裡去解大便的時候,他就把草紙送到人的面前,膽小的,一見這情形,嚇得拉著褲子就跑了,膽子大的,把紙接過來用,而鬼就開始問:「我呢?我呢?」這樣鬧了很久。
    後來華山來了一個出家人,與這個鬼是師兄弟,曉得這個情形,就埋怨那些人,為什麼一點修持的經驗都沒有,把入定當做死亡,結果鬧成這樣,他只好想辦法來超度他。當天晚上就囑咐寺裡,在這個「鬼」原來打坐的房間裡,生了一盆火,又準備了一缸水,這個出家人就在房間裡面打坐。到了半夜,鬼又問了:「我呢?我呢?這個和尚就說:「你在火裡頭。」鬼到火裡頭找了半天,找不到,又跑出來喊:「我呢?我呢?」和尚又說了:「你在水裡。」鬼在水裡也沒有找到,又喊著說:「我呢?我呢?」此時和尚就大聲的喊他的名字說:「某人,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你的師兄。師弟啊!你為什麼這麼笨,你現在水裡也去得,火裡也去得,為什麼還要貪戀那個臭皮囊。」這個鬼一聽,哈哈大笑,就歸於寂靜,從此就不鬧鬼了,因為鬼開悟而解脫了。
    遍行別境善十一:前五識與意識配合起來,所產生心理活動,與三十四個心所相應:遍行五(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入逸、行捨、不害)。
    中二大八貪瞋癡:又與以下各種心所相應——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昏沉、失念、散亂、不正知);根本煩惱貪、瞋、癡等。
   
    前五識頌二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與浮塵根有別,人們肉眼所能見到的眼根(眼球)耳根(耳朵)等,應為浮塵根,各浮塵根之內部,尚有一種即現代生理學所講的眼神經,耳神經等,這些神經系統,還是由四大種所造,屬於色法範圍,五識的生起,要靠這些神經作用,而神經相狀微細,其體清淨,故稱淨色根。
    九緣八七好相鄰:前五識雖然有浮塵根淨色根依持,如果沒有他緣,亦不能生起。諸識需靠的緣數如下:眼識九緣(明、空、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耳識八緣(耳識不要靠光明可以聽到聲音,所以耳識除明以外,只要其他八個緣);鼻舌身七緣(因為鼻、舌、身等三識的生起,不要距離與光明。所以這三種識除了空、明以外,只要七緣就可以)前五識所需要的緣大同小異,因此好相鄰近也。
    合三離二觀塵世:這一句所講的合與離,也就是上一句所講的要不要空(距離)的道理一樣。鼻、舌、身與香、味、觸等外塵,要相合的時候,才有感受,有了距離反而不興。眼、耳則不然,一定要有距離,才能夠看到東西,聽到聲音。其觀察塵世,有這樣的不同。
    愚者難分識與根:這裡所說的愚者,並不是指沒有知識的人,相反的,許多博學多聞者,對於人類的生理,也只能瞭解到眼睛、耳朵等的作用,是靠神經細胞,而神經細胞在唯識學上,只承認是淨色根,還是屬於物理範圍。一般普通人,因為沒有「定」的修持,無法在定中體會出還有一個超出物理範圍以外的精神生命作用,這一種精神生命,在唯識學上稱為「識」。所以說,一般普通的人,對於識與根,是很難分別清楚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一般學佛修道的人,在理論上,都懂得說「空」,但是一做起工夫來,比一般普通人還要執著。例如靜坐來說:有些人在靜坐中,拚命想要打通任、督二脈,他對壽命長短、身體健康的慾望,比普通不學佛不修道的人還要厲害。包括大小乘佛學道理的三十七道品裡,四念住的身念住,就是要我們時時把身體觀空,而一般學佛的人,反而對身體執著得更厲害。因此,學佛修道要有成就,應破除把幻化虛妄之相執為實有,同時如肉眼等,亦需突破其限制,達於透視一切物理的質礙,進而觀察諸法(實個之究竟),這就是轉識成智的功用,也就是超凡入聖的基礎。前五識的轉識成智,是在得根本智之後,同時前五識不能直證真如本性,必須由根本智變起真如之相而觀之,所以前五識在果位上,稱為後得智。由此,可見要想成佛作祖,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果中猶自不詮真:前五識不在因地轉,而在果地中轉。所以,縱然修成四果羅漢,還不知前五識的根本在哪裡。雖然說前五識在證佛果之時,轉為成所作智。而成所作智依色根起,外取境相為用,雖屬現量,但只能觀察諸法事相,不能觀察諸法真理,因位如此,果位亦不例外。它必須在證到根本智以後始轉,所以屬於後得智,又於果位中不直證真如本性,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前五識所依的根屬色法。色法在菩薩位十地以前均屬有漏,必須第八識轉為大圓境智,光明初發成佛的一剎那,其所持之五根,始轉為無漏色法,依此無漏色法所發之五識,亦成為無漏五智,此五智成辦一切佛事,所以稱為成所作智。
    三類分身息苦輪:三類者,餓鬼、畜生、地獄;也可說是對地前菩薩示現的千丈勝應身,對二乘凡夫示現丈六劣應身,對余道眾生示現各類變化身。十地以上菩薩及佛,才有資格三類分身。所以我們不但不要看不起別人,就是一隻狗一隻貓,說不定就是菩薩的化身。因為菩薩要度化眾生,必須變為其同類,才可接近而度化之。在所有菩薩當中,我最欽佩地藏王菩薩,民間以為他是幽冥教主,曾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豪語。而其實佛囑咐他救度現在未來三界眾生,並不限於地獄。可是也只有他有資格敢在地獄度眾生,因為他住在地獄,等於住在觀光飯店那麼舒服。所以說,能夠三類分身的佛菩薩們,他們是永遠息滅苦輪。現代時下一般人談到禪,認為進到見山不是山就是禪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被債務所逼,在心神不定的狀態之下,面前走過一個人都認識不清,這種見人不是人難道也是禪嗎?因此,真正的禪,是要講實證的,同時自己要能夠拿出修持的證據來,不然的話,一切都是空談。
   
    意識頌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心的作用、意識的功能最糟糕也最偉大。佛學上有兩句名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佛學是絕對的心物一元論。心識的作用,非常微細而複雜。如果要研究唯識,對於《瑜伽師地論》這本書,一定要做深入的探討,絕不要認為懂得《八識規矩頌》,就是懂得唯識了。意識也有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幫助意識作用的,是前五識,而它幕後的指使人,是第七識,再加上一個後台老闆第八識。《西遊記》所描寫的孫悟空與牛魔王,也可說是暗喻意識的作用。前五識是通善、惡、無記三性,而意識卻具備了三性。他能緣的量,通有現量、比量、非量之三量。他所緣境,通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之三境。
    現在特別提出請大家注意的,就是意識自性。意識的自性是明瞭分別。現在大家坐在這裡聽課,對我所說的道理,能夠很明白的領會與分析,這是意識配合了前五識所起的明瞭分別作用(當然當它後台老闆的第七、第八識也跟著起作用),當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寫字,口裡一邊說話,而你們腦子裡非常清明,沒有一點雜念的時候,這是心裡率爾心的突起,當下即是意識配合前五識所緣的現量。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寫,就是:斜風桅渡裡,細雨燕雙飛。意識的自性既然是明瞭與分別,多半屬於比量與非量,如果我們在不起分別一念不生的時候,腦子裡對現成的境象,明明白白,這一種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識的現量。不過這種現量,是非常難於把握的。不管修那一種法門,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爾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動,使意識的現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清清爽爽的擺在那裡,這就是禪的定慧的起始,即淨土的自性彌陀、密宗的曼荼羅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儒家所說的「清明在躬」。這就是意識的現量。而這意識的現量與前五識一配合,分別心馬上就起來,而分別心大半屬於比量,所謂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因此,要怎樣把握住意識的現量境界,正是學道修持的初步。譬如許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種經驗,不打坐還好,還蠻清靜,一打坐心緒更紊亂,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一打坐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識的現量境界破壞了。禪宗有一句話:水淨沙明。就是形容對境一念不生的境界。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的,對境無心,並不是對境睡覺。所以對境無心(無念),是什麼都知道,都明白,就是不起分別心。於此我們便可以體會出智與識的分別,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別一切的是識。唯識雖然很難研究,但是能夠體會到心、識的作用,可以說大原則已把握住了。
    如果能夠到達這種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會感到很驚奇。這個時候來看一切佛書,就好像是別人在替自己說話一樣,同時還可以辨別裡面的權實與高低,一切佛理與宇宙法則,就好像是從自己胸中流露出來一樣,一點神秘都沒有,大道就擺在自己的面前,觸目皆是。
    意識除了現量的性境外,有時候是現量的帶質境,就是把過去的影像保留住,這種情形,產生在男女相悅的心理上特別多。例如《西廂記》裡崔鶯鶯所做的一首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就是帶質境。當我們心有專注的時候,見到外物一動,就以為是心裡所想的東西。一般人所說的見到鬼,大都是基於這種心理之下的帶質境。
    上面所提的是意識的性境與帶質境,現在要講的是與做工夫有很嚴重關係的獨影境。獨影境是意識的反面作用。獨影境生起於夢中、精神病狀態、快要死亡時候的昏迷中,或打坐定中、昏沉散亂境界的時候。因此,學打坐的人就須加以注意,在這裡可能有打坐工夫很好的人,當你們在打坐中,明瞭意識不完全清晰,在昏沉不昏沉時有些影子在晃動,這就是獨影境。在打坐中,凡是有境界,有幻影,沒有達到清明在躬,都是小腦的脈輪氣脈沒有打通,還陷在獨影的境界裡,這是很嚴重的。可是獨影境也有它轉為好的一面,這種獨影境界一過去,可轉為明瞭意識,在這轉的過程一剎那,就會發起神通作用。不過神通與神經一線之隔,智慧與工夫沒有到達的時候,千萬不要亂搞,如果弄不好會被送到精神病院。剛才臨上課之前,有一位同學來與我談話,說他昨天晚上突然體會到一個境界,問我對不對。我問他幾個問題,他都答得很好,在過去他是無法有這種見解,原來也不是學問很淵博的人,可見人的本性智慧是原有的,只要你達到這個境界,它就會自然的發出來,絲毫無法加以勉強。
    夢中的獨影境,在佛學範圍歸納為病夢、想夢、思夢、曾更夢、引起夢等。我們一般人都有這類經驗,有時候夢到被鬼壓到,這不是濕氣重,就是消化不良。或在夢中往上飛,有時候往下沉,這一部份屬於心理作用,大部份還是由於氣的上升與下墜之故,這是病夢的大概。我們對於遠離的親屬朋友,往往會在夢中相見,這是由於思想構成的夢。想與思在唯識學上是有分別的,想比較粗,同時在想的時候,一定帶著有像,不想的時候,像就消失了。而思不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較微細。我們思念一個人,或一樣事情,儘管整天忙著做事,而思的念頭始終掛在心上去不掉,這是思的作用。
    另有一種夢很奇怪,即引起夢。引起夢是曾更夢的相反,我們大家平時所做的夢,大都屬於曾更夢,曾更就是曾經經驗過的。我試問大家,你們有沒有做過從沒有見過的東西、或是景像、人物的夢,我們所做的夢,可以說都可用知識與經驗來解釋的,不過有時候是片斷而不完整,有時候比較紊亂而不清晰。而引起夢就不這樣,它是先做了沒有經驗過的夢境,以後再在日常中出現。如果禪定工夫能夠達到二禪以上,在偶然小昏沉之中,像夢境一樣,可以見到沒有經驗過的東西,這是超過我們這個欲界以外的境象,雖然像夢境一樣呈顯出來,卻倒也頗為真實。
    在佛法裡,有一種專修禪定,可以利用做夢的方法,在禪定中發生前知,可以預先知道沒有經驗過的事情。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引起夢的一種。我年輕的時候,倒是時常做過引起夢,很多地方很多人,先在夢中見到,而後才證實的。例如有一次我去四川峨嵋的一個廟中,就感覺到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在夢中已經來了好幾次。同時在廟側面圍牆以外,記得還有一條很險隘的山路,詢問於住持和尚,據說這條路已經封閉幾十年了,現在可能走不通,並且路中有很多大蛇和猛獸,路兩旁又是萬丈深坑,也沒有人敢去。後來我得到住持的同意,把這一條路打通了,路兩旁雖然是萬丈深坑,但都長滿了草樹,把人的視線遮住,所以也不那麼可怕。這一條小路,由於封閉幾十年沒有人走,因此掉下來的樹葉,都爛在路上,積了一層很厚的葉泥,走在上面,又香又軟,真是悠哉游哉,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此一小徑,通往一個山峰,稱為蓮花峰,我時常躺在蓮花峰的石頭上,真有「迎面看青天,誰與一般同」之慨。
    因此,我們不要看不起獨影境,神通的發起還得靠它,而它是由第六意識的功能所發動。平時有人問到神通,我都不贊成的回說不要打妄想,原因是定力與智慧沒有到達那個程度,而整天胡思亂想的要搞這個,恐怕神通發不起來反而弄成神經。現在為了講學理,所以也把神通的道理提一下,不過要注意的,神通有時雖可采為宏法的方便,卻須謹慎,它可不是道。一般大禪師們,在還沒有悟道以前,有的神通還蠻大,悟道以後,就捨棄神通的玩弄,而進入自性妙用的平實境界,就是這個道理。在唯識學上,其實還有很多科學性的東西,可惜當時弟子們並沒有提出來問,所以釋迦佛也保留不講了。據我的看法,獨影意識的功能,在定中,並不是由於昏沉而發動的,應該已經是由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的神通妙用了。
    三界輪時易可知: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太陽、月球、地球的宇宙,只是欲界中的一小點。三界包括六道(天、阿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在內。輪,就是輪轉,在佛學中就是輪迴的意思。過去我在西藏,有一位密宗的大喇嘛告訴我,孫中山先生是色界中大自在天的天主下凡,來救我們中國的。我們在六道中輪迴,並不是佛、菩薩、上帝做我們的主宰,都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受業力所牽引。這種道理,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便可體會得到。當我們的行為或嗜好形成習慣以後,就很不容易改變,這就是業力所使然。我們不要說得太遠,如果現在我們把心中一切煩惱統統放下,就是天堂,如果心中填滿一切慾望,當下就是地獄,這不是現在我們都可覺察得到嗎!?
    相應心所五十一:第六意識與五十一種心理作用相感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十一善: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二十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四不定:悔、睡、眠、尋、伺。共有五十一個。
    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起念,是善、惡、無記,臨時由五十一心所,分別支配與之相應,不會有毫釐之差。
  
    
  
  天機活潑潑
  
    一般人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所用的是「識」。識的自性是識別,其作用隨境象而變動,所以稱做妄識,或神識。在見道以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就轉為「成所作智」。
    普通人的觀念以為「成道」以後,便「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了,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境地。就以靜坐入定來說,認為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個很嚴重的錯誤。以佛學三世因果來推論,入定如果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來生恐怕會投生畜生道。這樣的靜坐,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搞。後來從禪宗轉出來的宋明理學所講的「不動心」,我們切莫望文生義而有同樣的錯解。
    譬如宋明學案上說,有一個人得了全身硬化的病,在夢中見到一個老人問他:「你最近病況如何?」他說:「已經好一點了。」老人說:「我不問你這個病,我是問你的『心』病。」他反問:「我心有什麼病?」老人說:「你執心不動,安得不病!?」他說:「我二十年做工夫,就是求得此心不動,怎麼算是病呢?」老人說:「你是讀書人,詩經上面有二句話『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機是活潑潑的,你怎麼可以認為『不動心』就是『道』呢?你這樣執心不動,當然影響到身體生病。」這個人聽了老人的話,出了一身冷汗,就很恭敬的問老人的姓名,老人只答說是青城丈人。他醒來的時候,發現所蓋的棉被與墊被,都被冷汗濕透了,病也因此好了。由此可見,「入定」「無念」「不動心」絕對不是什麼都不知道,這一點請特別留意。
  
    轉識成智
    現在再把八識轉成四智的道理,大略的講一講: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三識在進入三禪以後就停止了作用,可是要等到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的時候,它也跟著轉為無漏智,配合六、七、八識,成辦一切佛事,所以稱為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本來是妄想心,但由於「理」「行」的修持工夫,最先轉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在《金剛經》上說,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至於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則在修行中分別轉為平等性智與大圓鏡智。
    就此,六祖慧能大師有二句話描述:「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我們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識的妄念空了,達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識的我執沒有了,對待一切人,怨親平等。不過,這兩識雖然轉了,還是意識的境界,並不能就算是「道」,必定要第八識在「果」位上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跟著轉為成所作智的時候,才算是有了成果。後來宋明理學,用了禪宗的道理,換湯不換藥的改了名詞,說是變化氣質。若以修道來說,變化氣質,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平時做工夫,如果只是觀念與感情有所改變,而沒有達到氣質的變化,與「道」還是不相干。就好像靜坐中,連身心俱亡的工夫都達不到,只是心理覺得很寧靜,身體也很健康,這是靜坐中必然會產生的附屬品,在過程上講,當然是好,不能算壞,可是,去道尚遠。
   
    妄性本空
    前面提到意識頌一第三句「相應心所五十一」,是唯識學上,以善的道德行為為前提,將心理活動的狀態,分析歸納為五十一種。這些心所的分類,在年代上雖然比較古老,可是它卻極富於現代科學精神,相當精密。而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首先要問自己這方面的心理活動,轉化到何種境況,氣質變化到何等程度。就以禪宗上所謂的妄心與妄想,也就是心所的作用來說,我們的心理活動,不管是出於理智或情感,都是飄浮不定,虛妄不實的。這些沒有根的妄心與妄想,根本無法把握得住,它自己的本性是「空」的。我經常告訴道友們,在靜坐的時候,並不需要你去空一切妄想,而一切妄想自然會來空你。如果一靜坐,就存著現在要「靜坐」的心理,再加上想空去一切妄想的念頭,這不又是一大妄想嗎?
    各位當下仔細檢察反省自己的思想,就可以發現沒有一念可以停留得住,既然停留不住,把握不了,不是空是什麼!?而且佛學上所講的空,是講萬事萬物,一切思想、一切觀念等等,它的體性本來就是空的。我們一打起坐來,就拚命的要想去空,這不是與佛學所講本來就空的道理恰恰相反嗎?禪宗的祖師們,把在靜坐中,守竅哪!打通任督二脈哪!轉河車哪!斥為裝妖捏怪。不坐還清靜,一坐起來,反而忙得要死,這是何苦來哉!?忙了半天,這裡氣動哪!那裡丹田發熱哪!其實,與「道」毫不相干。這其中道理非常明白,我們打坐做工夫,才有這些反應,不打坐不做工夫,這些反應就沒有了,可見這些反應不是「道」,因為「道」是不生不滅的,不是靠造作出來的。如果,我們打坐時,對心理的各種狀態,與生理的各種感受,都不去理會,慢慢的回返到心「體」的本來狀態,這樣就對了。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8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1),David722 (2008-07-11),K22514 (2008-07-11),ppp0600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wangcolon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4:22 AM   #34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人生如幻
    由此,可以瞭解到,唯識學上所講的五十一心所,以及禪宗所講的妄心妄想等等,都是幻化的,可是幻化並非沒有,不過這一種「有」是幻化而有,並不實在而已。一般人對幻有極難體會到。譬如我們對電影、電視、魔術等,很容易體會到它是幻有,而對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一切,就不容易有同樣的體會。就像我們現在這一堂人,我用妄想心(妄想並不是亂想,請注意)講課,講過的每一句話,隨時都空去了;你們用妄想心在聽,每一個觀念、每一個道理,也隨時的都過去了,兩個鐘頭以後,所謂「夜靜人散時,江上數清風。」一切都把握不住。這些由於因緣的湊合,臨時的、偶有的現象,都是幻有,而其實也是一種「妙有」。
    事實上,我們這個現有的生命,也是幻有的。如果一個人可以活一百歲的話,他從一歲二歲三歲……一年一年幻去,幻了一百年,也就把這個生命幻完了,何況「人生七十古來稀」,大多人還活不到一百歲呢。
   
    今非昔比
    釋迦佛有一個弟子,十幾歲出家,六十幾歲才回故鄉,與他同輩的人,還認識他,就說:「此猶昔人」。你不是過去小時候的某某人嗎?他回答說:「吾猶昔人,實非昔人。」我是像過去的某某人,可是實在並不是原來的人。唐詩上也有意境相似的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音: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一種道理,可以說與現代的醫學與生理學不謀而合。
    在佛學上,認為一個人的生理(身體),以十二年為一週期。一個人經過十二年以後,連骨骼都換過了;現在的醫學,對於人體的新陳代謝,以七年為一大週期,這些都說明了幻有的道理。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現象,也都是我們意識妄想心所變現出來的,如果學禪而不通唯識,對心理的狀態就很難加以體會與反省,達摩祖師要學禪的人,以《楞伽經》來印證,就是這個意思。
  
    放下也放下
    唯識學的內容非常精詳而細密,不過卻嫌繁瑣,令人有迂悶之感,所以又要禪宗的簡單放下,來對治。在此,我們看看禪宗的一則公案:
    有僧問馬祖:「一物不將來,如何?」(就是說,我的心已經達到空的境界,你看怎麼樣?)馬祖大聲的喝說:「放下。」(心理覺到空空洞洞,這還是意識的作用,如果要達到「真空」,必須還要將這種空的狀態也放下,才能究竟。僧說:「我一物都沒有,還要放下什麼?」(我們大家想想看,既然覺得有一個尋一物都沒有」的狀態,這狀態不正是有嗎!)馬祖說:「你既然放不下,那只好挑起走。」(一個人修行,能夠達到空的境界,已經是不太簡單。可是這種意識所造成的空,卻是佛法的大病。經上說:「寧可有見大須彌,不可空見如芥子。」一般對於學佛學道的人,能夠達到空,是非常的稱讚,唯有禪師們,對於空見的人反而大力棒喝,呵為「擔板漢」、「黑山鬼窟裡做活計」、「大漆桶」等等,認為是最大的根本無明。)結果,這個和尚因此而開悟了。
    諸葛亮曾講過二句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前兩天有一個老朋友來看我,說他現在對於一切名利富貴均不動心,問我夠「淡泊」了嗎?我說:「你還有淡泊的觀念,就已經不淡泊了。真正的淡泊,應該連淡泊的心理都沒有才對。
  
   
  要「知」道
    意識在八識裡,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我們做壞事,作惡業,以致於披毛戴角下地獄,固然是由他做主角,而做好事升天堂,也是由他打先鋒。《楞嚴經》上提到,使我們流轉六道輪迴,是這六根門頭;若要成佛作祖,也是這六根門頭。六根中的前五 根(前五識)只是工具。而使用這些工具的,卻是第六根(意識)。一個嬰兒,在還不會說話之前,第六意識還沒有開始成長。老子說,修道要恢復到嬰兒的狀態,就是指要恢復到沒有意識的狀態。這樣說來,嬰兒都是「有道」之士了!?不錯,他們的確都是「有道」,可是不是「得道」,因為他們有「道」而不「知」,這一「知」,在禪宗就叫「開悟」。六祖說:道在心悟。荷澤禪師說: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
  
    防意如城
    嬰兒的第六意識雖然沒有成長,而第六意識的根第七識卻非常牢固,因為第七識是生命的我相。一個人年齡越增加,意識的觀念越堅強。學佛參禪,初步就是要把意識的妄念空去,保持意識的現量,所以空去並 不是斷了。用水來做譬喻,我們平時的意識心,如水的波浪,起伏不平。所謂空,就是使起伏的心波回復到平靜的狀態,即文學上所形容的「波平如鏡」,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心兵不興」。這個時候,才可以談得上達摩祖師所講的「可以入道」。
    我們研究大小乘佛學的最根本道理,可以借用中國的一本古書《增廣昔時賢文》的兩句話:「守口如瓶,防意如城。」這是我們中國修身養性的基本原則,與佛學也恰好相通。人很奇怪,壞的一面,容易被染污,而善的一面,卻很難成就。因此,我們對於起心動念,要像防守城門一樣,不可有絲毫的疏忽。
    提到中國文化,卻有很多值得我個人嚮往的地方。對於我們中國人,有時候我還不想表示什麼,原因是現代的中國人,對自己本國的固有文化,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反感,而對於一些喜愛我國文化的外國朋友們,我倒是時常建議他們,若要研究中國文化,只要先把「三百千千」這四本書弄通了,也就懂得差不多,而後透過這些根本知識,再對中國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一定有所成就。三百千千就是: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空也空
    普通人,對於意識上的妄念,都是做無限度的擴展,因此伏下了痛苦與煩惱的根源。有一位禪師做了二句詩:「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上一句是就世俗人的觀念而講,都是要求多子多孫,黃金滿堂;而下一句是就修道有了某種成就的人而言,當他意識上達到空的境界時,連這個身體都會感到是多餘的。另一禪師說得更好,他說:「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這就是說,去年做工夫還有一個空相(我相)在,今年連空相都空去了,這才談得上是禪,如果做工夫還保持有一個空的境界,充其量是意識達到寧靜而已,算不得是「道」、是「禪」。
  
    不當老頑固
    唯識學上所講的:「意識」,就是一般佛學所講的「妄心」,禪宗稱他為「妄想」。不管是意識、妄心、妄想,基本上都是虛妄不實,靠不住的。我們瞭解了這些道理,再從醫學、心理學的觀念來看,嬰兒在開始會說話的時候,意識就慢慢的成長,進入中年以後,便非常的堅強而固執,對於一般的觀念與習慣,認為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別人很難影響他。現在我已經從中年將要跨進老年的階段,有人 罵我老頑固,我到是蠻服氣。因為我懂得這層道理,所以對一般的年輕同學,我只告訴他,憑我的經驗,對於某件事,應該不能這樣做,如果他不聽,我也不堅持,就讓他去碰碰看。因為一般年輕人能有自己的見解也是不錯的,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也是常事,只好讓他由事的經驗去教育自己了。
  
    生命永無休止
  
    人,到了老年,大部份意識都會退化,也就是記憶力衰退了,一般人認為這是生命有了問題。老年的記憶力雖然減退了,但是對於過去的事情,反而回憶得很清楚。因此一般老朋友一見面,就喜歡「想當年」,這一種現象,在醫學與生理學上,認為是腦神經衰退的緣故。可是我不認為這是純生理的原因,大部份還是受心理影響。比如我有一度,也感到心情已進入晚年狀態,當時我馬上把心理堅強起來,結果在看書的時候,認為重要的地方,照樣可以像十幾歲時一樣,背得下來。很多人都講我記憶力很好,其實我對要背的東西,也沒有特別的去下工夫,只是把心寧靜下來,看過也就自然把它記住了。究其實,一般人所覺到的記憶力減退,我想還是心太亂的關係。有些老朋友來看我,說是已經退休了,所以什麼都 不想做。我就告訴他,要特別注意的,人可以退休,但心理絕不可以也跟著退休,如果是這樣,那這一輩子可真是休了。
  
    由定起修
    上面所說是對做工夫上的體會,一個人到了老年,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的功能並沒有減退,只是骨骼、肌肉、血液、神經、荷爾蒙、熱能等四大在變動,有衰退的現象。 至於意識的理解與記憶力的退化,雖然受生理衰退的影響,但基本上還是心理的萎縮,唯心所造。如果我們能夠把意識堅強起來,反而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所謂「返老還童」,應該可以辦得到,但必須從心理做起。意識的堅強,是世間「定」的一種,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此種定的功用,但可不是出世法。在座的各位老先生,自己現在就可以加以體會,你們感到思想、能力、記憶等都不及從前,認為生埋上四大的衰退影響到意識的萎縮。現在必須從意識的堅強開始,這一種堅強就是「定」的工夫,而這一種定,必須從寧靜開始,而後再促進生理的健康。不過, 真正要達到這種「定」的工夫,並不容易,需要恆心慢慢加以培養。
   
   
   意識頌二
    現在我們回轉來看意識頌二:
    性界受三恆轉易:性指善、惡、無記三性;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受是樂、苦、憂、喜、捨五受。意識本身的自性,變動不居,所以它的生起,是受外界所影響,恆轉變易。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修持的工夫,意識所產生的念頭,一會兒善、一會兒惡,心理很容易受到聲、色的左右,所以大半都是欲界中人。有些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他們一般的慾望較低,可是對於文學的美,藝術的美,音樂的美,卻極為愛好,這些大半是色界中人。而有極少數真正的宗教家,他們對於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放下,這是無色界中人。一般人雖然也在學佛學禪,但是對世俗的一切,一點都不肯捨得,弄來弄去,氣質沒有半點昇華,還是在欲界的低層中轉,這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
    根據意識的道理,我們可以瞭解到人的「人格」是可以隨時變換的。變換分兩種,一種是主動的變換,一種是被動的變換。主動的變換就是靠著修行。慢慢的使氣質變換過來,一旦這種主動的變換成功了,就是經「多生累動」,也不容易再改變。另一種是被動的,譬如由高空摔下來,或是精神上受到重大的刺激,或是生理上受到某些特殊的傷害,都可能產生人格變換。有的得了遺忘症,把過去的事情完全忘記了,所有親友在他眼中,也像陌生人一樣。有的本來很聰明,會變成很笨;有的原來很好靜的,會變成好動,種種變換,不一而足。只是這種被動的變換,有時又會消失,自己無法把握,做不得主。
    根隨信等總相連:根、隨、信等,是指五十一心所的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信、精進、慚、愧等的善法,或不定,或別境,都與恆轉變易的意識心相牽連。如果要學禪,對於意識上的心所變動,也就是起心動念的時候,這些善惡喜怒的念頭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這正是要注意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學佛參禪最基本的「觀心」及「參話頭」的法門。
   
   禪師的操守
    現在有些人談到禪,只在意境上覺得有一點喜悅,認為就是這個。譬如以「拈花微笑」的公案來講,有人看到一朵花,認為很美,心理產生喜悅的意境,便執之為禪,卻不去體會能夠產生喜悅的是什麼?禪的實際理地,是一塵不立,若把心境所產生的喜悅心所,當做是禪,則真不知這是什麼禪?!
    又有一些人看禪宗語錄,只喜歡看一些公案機伶的風光,對於禪師的嚴謹之行,卻不注意。現在就大禪師的嚴肅面,且舉兩句詩以為借鏡:「楊岐燈盞名千古,保壽片姜頌萬年。」楊岐是宋初江西楊岐山禪宗大叢林的方丈,在他當庫頭司(管理庫房的職務。大叢林的制度,組織非常嚴密。管理教育,是住持方丈的責任,而平常生活事務、接待賓客等等,則設有監院總管其責,由都監監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年曾當過和尚,對於禪宗的大叢林制度非常熟悉,所以他建立明朝以後,朝中很多宮職,都引用禪宗大叢林組織的名稱,例如某某「司」等)的時候,除了辦理公務,才點燃寺廟所設的油燈以外,其他時候絕不點燈,要看經閱論,都借月光來照明,這種公私分明的精神,傳為千古美談。另外有位保壽禪師,在他當住持的時候,有一天生病,教侍者去庫房要幾片生薑來熬湯藥,被庫頭司一口拒絕,理由是庫房的東西,都是常住(整個寺廟)的東西,公用可以,私用一定要用錢買。侍者回去稟告保壽禪師,保壽禪師不但不生氣,還說這是他的一時疏忽,大大的稱讚庫頭司一番,並自掏腰包買姜合藥。他這個故事,為後代立了很好的楷模。其他像百丈禪師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多歲,這麼大的年紀還是跟大家一起幹活搬木運磚,毫不例外。
    四川成都有一處文殊院,也是禪宗的大叢林,過去的住持,都由諸山長老推選修持與品德最傑出的大德來擔任。在唐、宋的時候,更要由政府或皇帝下聘書聘請,那又是另一種制度。據說民初文殊院的住持,是遜清很有地位的一個人物,但是他自己絕口不提。他為著要培養一個徒弟,用種種方法來折磨他,後來甚至於把徒弟趕出去。結果他徒弟到了下江的江蘇金山寺,在平和禪師處開悟了。他師父曉得他開悟了,才把他召了回去,將文殊院住持的職務交給了他。
    過去在大叢林當一個住持,是非常艱苦的事。就以過堂(吃飯)來說,幾百人的一個大齋堂,鴉雀無聲,比部隊的聚餐還要嚴肅,部隊還需要人管理,他們卻是完全出於自發自動。幾百人坐好以後,老和尚合一下掌,大家就開動。住持若有什麼事情,就利用過堂的時間向大家宣佈,這樣一來,往往弄得自己沒有吃飽。這也是真正修行的一面。有一天,文殊院這位老方丈在過堂時,宣佈他要把住持的位置讓給這位徒弟,自己要離開了。徒弟聽了很難過,心想年老的師父要離開,很放不下心,就問師父要到那裡去?師父說這個你不要管,我自有安排。接著,他就教監院到他寮房(臥房),把他放在帳頂上的行李拿來。大家一看,只是一個小包袱,裡有三件衣服。這是他二十年前來文殊院當方丈時唯一的行李。經過二十年,把方丈的位置交出去,要離開的時候,還是這一點行李。由此可見他的操守的嚴謹了。
    說到意識頌這一段,為什麼拉拉雜雜地說了這許多,無非希望大家瞭解一個學佛學禪的人,要隨時隨地反省自己的心念,不管是善是惡,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要認為打打坐,有一點空靈的境界就是禪。只要我們隨時檢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工夫成熟了,自性光明的境界自然就會透發出來。這是「根隨信等總相連」的最基本道理。
  
    業由心造
    動身發語獨為最:身體的行動是靠意識來促使的。在坐有幾位喜歡練拳的朋友,你們應該可以體會得到,當工夫練得好時,拳還沒有打到別人的身上,先有一股氣的力量已經透過去了,這就是意的作用。還有,我們說話,也完全由意識作主宰。所以,意識對於引動身根而造身業,啟發口舌而造語業,比其他余識,其力量最為強大。
    引滿能招業力牽:意識所造的身業與語業,像拉弓一樣,拉滿了,就可以把箭引發出去。意識也是這樣,善業造多了,就容易升天,而惡業造多了,也容易下地獄。中國人所講惡人的下場,是他惡貫滿盈的結果,也同是這種道理。這種「業」從那裡來的呢?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薩,更不是魔鬼,完全是由自己心意識所造成。《尚書》上有兩句話:「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狂,就是佛學上講的凡夫。一個凡夫,如果能夠把心念克制住,一念轉過來就是聖人;相反的,一個聖人,一念妄動而不知,在佛學上就叫無明,這一念無明,就是凡夫。古德云:「一念無明起,八萬障門開」,同此道理。因此,學佛學禪,一定要時時刻刻看住念頭,念頭動的時候,能夠明明白白,這就是定。
  
  
  
  
  
  
  意識頌三
    發起初心歡喜地:我們做工夫,意識上的念頭,到什麼時候才能「空」呢?(請注意是「空」,並不是「斷」了。)在大乘來講,菩薩修行的過程分為「十地」,初地稱為歡喜地,必須到達初地才能與「空」相應。剛才我在家裡用飯時,收到住在美國一位老太太的信,她每一次來信,總是問工夫,可是她是信基督教的。這一封信上講,她小的時候很少做夢,到了中年以後,偶而會做一兩次夢,可是在做夢之時,心裡總是非常明白,曉得是在做夢。但是到了晚年,最近所做的夢,都很迷糊,心裡並不清楚。她問我這種現象,是不是工夫退步了。同時還問了很多有關夢的問題,譬如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幾種?……等等,由此可見,她雖然信基督教,而她對於自己的心念,總是時常的檢察,這就是學禪的精神,也是基本的工夫。
  
    醒夢一如
  
    所以,要談修行,不但醒時,對每一個念頭的來去,都檢察得很清楚,就是在夢中,也要能夠做得主,所謂「醒夢一如」,這樣才算差不多了。否則,白天頭頭是道,而到睡覺一昏迷,就亂七八糟,那是很可憐的事。夢,是一種獨影境,而人將死的時候,進入中陰身所現的境界,也是獨影境,夢的境界不能做主,(做主者,就是要做夢就做夢,不做就不做,有時候在做夢時,還可以改變夢的境界。)那在中陰身的境界中,只好「引滿能招業力牽」,隨業的力量,流轉於六道了。
  
    俱生二執的伏與斷
  
    俱生猶自現纏眠:修行到了發起初心的菩薩地——初地歡喜地——的時候,意識雖然觀察到「我」「法」二空,而他的轉智次第,只不過是「智」與「空」得到相應,現行的「分別」我法二執已斷。可是,與生俱來的意根第七識的根本我執,與第八識的俱生種子——根本法執,還在繼續暴發,纏繞於現行的用事上,真有「春蠶到死絲『未』盡,臘炬成灰淚『不』干。」之慨。
    玄奘法師翻譯的這個「眠」字,真翻譯的好,也頗具文學味,如果是翻譯為「綿」字,那味道就完全不同了。「我執」與「法執」,有「分別」與「俱生」之分,分別的我法二執,到初地歡喜地的時候,雖然可以與空相應,但不究竟,因為俱生的我法二執,還纏眠於藏識(阿賴耶識)之中,伏而未斷。譬如我們靜坐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覺到蠻清淨,但是經不了好久,莫名其妙的妄念一動,心又亂起來了。因此我時常講,這一種偶而達到的清淨境界,好像是瞎貓撞到死耗子,是工夫來找你,並不是你自己把握到工夫。但是,你也不要輕視這種初步的成就,因為你有了這種經驗以後,要仔細的去體會,就像插頭一樣,最後插對電源了,工夫就出來了。
    遠行地後純無漏:菩薩修行的程度,第七地是遠行地,意識到達了遠行地,俱生的我執法執已斷(注意:這裡講的斷,是破的意思,就是執著打破了,而生命的作用並沒有斷滅),此時的意識,進入純無漏的真空。漏者,滲漏。無漏,就是不被外境所滲漏,時時刻刻都在定慧之中。遠行地的後面是不動地,一個人不管學佛學禪多少年,也不管你有多虔誠多精進,沒有達到菩薩道的第八地不動地,隨時隨地還有退轉的可能。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我有一位老朋友,年紀七十幾,學佛也學了幾十年,而最近信心反而減退。他住在基隆,前一次來信,說是很想念我,我就去看他。他一見我,顯得很傷心的樣子,告訴我說,他最近年紀大了,又得了許多老病,心裡非常怕死,問我怎麼辦?我反問他說:你不是念佛念了幾十年,為什麼現在不念呢?他說念佛念不起來,我說,念佛並非口念而已,應該要用心想。他說也想不起來。我就問他想不想我?他說想,不但想,還想得厲害呢!我說:既然會想我,為什麼不去想佛呢?他不響了。這就是沒有達到不動地,所以信心不堅固,臨老了,還要退轉去。
    觀察圓明照大千:意識在成佛(佛者,覺也,大徹大悟的人。)的一剎那,轉為妙觀察智,像一面在虛空中的鏡子一樣,可以遍照大千世界,觀看整個寧宙,好像觀看掌中一顆小橄欖一樣,這是智慧的成就。
  
    有我?無我?
  
    接下來繼續將第七識、第八識簡單扼要說明一下,以便轉入禪的另一課題。
    第七識一般解釋為我執。佛學的般若思想,以《金剛經》為代表,講的是無我,而佛學的四個基本道理:無常、苦、空、無我,以及所謂的四念處「念身(四大)不淨、念受(人生)是苦、念心(心念遷滅不定)無常、念法(一切事物因緣假合)無我」,與《涅槃經》上講的有我,往往令人產生一種矛盾之感。這裡面牽涉的道理實在很廣。
    佛學的基本道理既然是「無常、苦、空、無我」,而一般學佛學禪的人,第一對於身體就「空」不了。在靜坐中,不是想求健康長壽,就是想打通氣脈得個好境界。健康長壽是靜坐得法必然有的附屬品,打通氣脈,也只是作為忘身的手段,有其道理在,可是到最後,基本上還是空的。再者一般學佛人對世俗的苦不但沒有去掉,為著學佛有時還產生了另一些觀念、妄想,因此,又多了一層學佛的苦。心念的本身本來是無常的,而一般人從來不去體會它的道理,反而對無常引起無謂的煩惱。既然對煩惱的心念去不掉,那也就解脫不了了。尤其,人們往往對一切事物都執個有我的觀念,由自己處處抓執「我、我、我」,無我根本辦不到,因此就產生下面所講的第七識的道理。
   
    末那識頌一
    帶質有覆通情本:末那識是梵文的音譯,它是意識的根,繼意識第六,故又稱為第七識,又稱染污識。此識是阿賴耶識的帶質境,所以稱為真帶質。假帶質則是前面所說的,見到一個樹的影子,以為是鬼是動物等等。由於「我執」之故,能障覆一切淨法,故謂之有覆。我們學禪,往往有一點境界,以為就是道,其實已落在更深的我執裡,還不自知。這一種有情眾生的我執作用,與阿賴耶識的根本相通,所以說它「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意識的根把阿賴耶識能見的功能,執之為我。我們要體會這種我執的作用,只要在思想感情的起心動念上,就發覺處處有一個我的觀念存在。其實這裡能見的功能,原非是我,認非我為我,故其能緣之量是屬於非量。
    八大遍行別境慧:第七識所相應的心所有十八個,此偈提到十四個:大隨煩惱八個(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昏沉、失念、散亂、不正知),遍行五個(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中一個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加上根本煩惱中的我貪、我癡、我見、我慢等四個,共有十八個,與之相隨而不捨離。
   
    末那識頌二
    恆審思量我相隨:第七識思量的功用,在整個八識中最為優異,因為它能恆常詳審不斷。它之思始終執著一個我相。不管是學哲學或是學道的人,學的越高,「我」的成見越深。譬如我們有時發表某些意見時,或許會申明這只不過是自己的客觀看法。可是這種客觀,放在唯識學上屬於比量,放在哲學上講是主觀的客觀,但我們自已卻很難在這上面體會出有一個「我」的執 著。
    有情日夜鎮昏迷:因為我執體會不出來,就很難得到自在與解脫。有情,就是有我。只要有我,就分別有人。有人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得不到清淨。因此,凡是有情的眾生,始終都沉沒在情慾的昏迷之中,而不得醒悟。
    四惑八大相應起:四惑是上面所講的貪、癡、我見、慢等四個根本煩惱,八大是八個大隨煩惱,這些恆常相應而起作用。本身雖不造業,卻可以促使意識染污而造作種種染業。
    六轉呼為染淨依:前五識以及第六意識,皆依第七識輾轉而起。此識如果染污,前六轉識所發的功用,也是染污的。此識如果回還到平等性的清淨,則前六轉識也停止分別而得清淨。我們平時講「無念」,就是要停止意識上的分別作用,而回還到意根的清明上去。可見「無念」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起分別而已。不過這種工夫說說還容易,真要做到,可不簡單。
   
    末那識頌三
    極喜初心平等性:初地菩薩見道的時候,稱為歡喜地。這個時候意識上的「念」,已經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托空。所以第七識的轉智,與第六意識相關,意識斷分別我法二執時,第七識才轉為初步的平等性智。
    無功用行我恆摧:第七識必須到達菩薩修道位的第八不動地,才進入無功用之用。亦即不要用功夫來管帶,自然的除去了我執,「人我相」恆常的被摧滅,不復增長。
    如本現起他受用:等進入如來地——成佛之時,第六意識所轉的妙觀察智究竟圓滿,而第七識所轉之平等性智,亦復成就。這個時候,佛為著度眾生,再現起「我」的功用,這一種「我身」,是神通妙用所變化而成,專為利他而起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這一種由神通妙用所變化而成的「我身」,要初地至十地諸聖位菩薩,才能瞭解得到,亦惟此等菩薩,為所教化而得受用。其他眾生,因信心與智慧不夠,雖亦接受教化,但無法得到受用。
  
    真善美的本地風光
    這一次所講的《八識規矩頌》,並不是專就唯識而講,所以只簡單的就字面的意義,與禪宗的心性關係,做一點說明。我們講解的重點,是根據達摩祖師所傳,要以《楞伽經》來印心。因為禪宗所講的心性太籠統,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得到。而《楞伽經》上提到: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因此我才引出《八識規矩頌》。
    現在我們再回轉來對禪宗所講的心性,做一個具體的體會。一個人學禪做工夫到了上面所講的境界,在心念上達到絕對空時,就是腦子裡絕對沒有妄念、妄想。不過要注意,這一種無妄念無妄想,並不一定要在靜坐中,要隨時隨地,不管在動中或者是靜中,都保持這個境界才對。同對自己的色身也要空去。此時要注意,身心雖然無妄念雜想,但並不是枯槁,更不是怪異,它是從內在的充滿,流露出一片至善至美至真的活潑潑的天機,內在是一片空靈,外表卻非常的自在而莊嚴。因此,這第七識要到達無功用的程度,才是修道真得成就,莊子所說的「外寄身心」的境界可以與此互相參證。如果我們只是用意識把「我相」壓制住,認為已經沒有我執,相反的,這一種認為沒有我執的觀念,正好就是我執的具體表現,還要把這一種觀念再空去才對。
    以上所談是第七識達到平等性智的概況。這種智慧與工夫,只靠理論上的瞭解,是不能做到的,一定要用身心去實驗,工夫到了,自己自然心裡明白,而行家也會看得出來。
  
  阿賴耶識頌一
    性惟無覆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不要說一般人瞭解不到,就是學佛學禪做工夫的人,也很難瞭解。現代西方所講的心理學,只提到意識的反面潛意識(下意識),對於第七識尚不清楚,更何況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不是「道」,借用《易經》來解釋,它是太極中的陰面。有人說,他做工夫可以證到第八識,那是很糟糕的事。因為證到第八識,正好是黑洞洞一片,陷在根本無明裡。第八識本身不能造業,同時不與染法相應,所以它的業性是無覆障,同時也是無記。它所相應的心所,只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界地隨他業力生: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地,九地(欲界之五趣地,為一地,及色界與無色界之四禪、四定之八地)。由於前六識造業的力量,阿賴耶識就跟隨著善惡的業力,引發本身的功能,輪轉於三界九地。
    二乘不了因迷執:二乘的聲聞、緣覺,他們只證到「空」,不曉得第八識的實際體用。「空」與「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功能的作用,而二乘人只觀空,認為就是究竟。其實,是他們執迷不悟的緣故所致。
    由此能興論主諍:由於二乘人對於阿賴耶識認識不清楚,所以引起大乘的各宗各派的論主,廣引大乘教典,與其諍辯。
   
    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此三藏,並不是指佛學的經、律、論三藏。乃是指阿賴耶識有三種大功能:能藏、所藏、執藏。過去的諸法種子(相分),持而不失,是能藏的功能。現在受諸識所熏,現行生種子,這是所藏。阿賴耶識能見的功能(見分),為第七識所執,認以為我,故稱執藏。因此,識體具此持種受熏執以為我,令無邊有情無始相續輪轉的體用,實在是甚深廣大而不可窮詰也。
    淵深七浪境為風:第八阿賴耶識,譬如是大海,而前面的七識,就是海水所起的浪濤。浪濤絕不孤起,必由風之吹動。識亦不孤起,必待境而生。以唯識學的道理來看,不論是中國外國,黃種人白種人,任何朝代的風氣,所影響的人心及產生的各種文化,更可以證明「境風吹識浪」的道理。風浪(境識)互為因果,相續生滅,所以識海,彌失其湛寂之相。如以靜坐而言,就算你定得再好,充其量是回復到阿賴耶識本體的一面,那還是無明的根本。必定要打破阿賴耶識,證到真如光明的一面,才算是「道」。
    受熏持種根身器:受熏,就是熏習,也就是平時所講的習氣。習氣可分習慣與氣質。一個人的習慣養成,就如衣服受香料熏染而有香味。我們做夢,都是按照習慣而做,這就是種子(業力)生現行的具體證明。持種,就是阿賴耶識能夠執持過去的種性,變為現在的現行;現在的現行,受熏以後,又變成未來的種性,這些過去,現在、未來的種子,都藏持在阿賴耶識裡,使之不散失。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指四大(地、水、火、風),器指物理(物質)世界。按佛學上,把世間分為:器世界,有情世界,國土世界。西方的柏拉圖,也把世間分為物理世界與理念(精神)世界兩種。根身所產生的精神作用,與器所產生的物理作用,都由阿賴耶識的功能產生而來。
    去後來先做主公:人將死時,前五識先停止作用,意識進入獨影境,第七識陷於昏迷。等到前七識都不起作用,在真正死亡的那一剎那,第八識最後離開。所謂暖、壽、識是連帶發生作用,人的身上,只要某一部份還有一點暖氣,表示他的壽命還沒有死亡,阿賴耶識也就沒有離開。胎兒在成胎的一剎那,必須父精、母血(卵),與中陰身所帶的阿賴耶識,三緣和合才能成眙。在八個識中來講,前七識還沒有發起作用以前,阿賴耶識最先來。因此,三界有情的眾生之所以有生死的現狀,以此識作主人公。但未證「道」以前,一般人對於這種說法,是難以理解的。
   
    阿賴耶識頌三
    不動地前才捨藏:第八阿賴耶識的轉智,是跟著第七末那識而轉。菩薩行者在第八不動地前,斷我執種子,第八識的見分不復將末那識執以為我,如此才能捨去執藏的作用。我執種子一捨,真如佛性就顯現出來。
    金剛道後異熟空:到了十地菩薩以上,得金剛喻定的時候,因果的行相空了。請注意,佛學所講的空,並不是沒有,「空」是境界的形容詞,譬如說:「水波不起」,「心兵不興」,都是空的境界。反回來說:波不起,當然還有水,兵(念)不興,當然還有心,怎麼可以說「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呢?還有,佛學所講的因果,與自然律的因果有別。它的因果行相,有異地而熟,異時而熟,同因不同果,是異果而熟,同果不同因,是異因而熟。
    大圓無垢同時發:第八阿賴耶細到了如來地,究竟轉為大圓鏡智,這是果相轉;而因相的一切種子,盡成為無漏智,故名為無垢識。此無垢的成就,大圓鏡智因之而發起。此時,因中賅果,果中賅因,無因果之相,有因果之用。此正是百丈禪師所說的,成道的人,不昧因果,此點請參見說錯一字,誤為「不落因果」,而落五百年野狐身的公案。
    普照十方塵剎中: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時,借用《易經》與道家的說法,心性已轉為純陽之體。後來的呂純陽、張純陽之名,乃由此而來。無垢識的有漏種子已盡,惟是無量功德之體,即為諸佛法身。而大圓鏡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盡未來際普度眾生。
  
    法執難捨
    談到這裡,我們已把五法、三自性及八識的道理,做了簡單的說明,最後講一講「二無我」。
    二無我,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人無我同於四念處的道理,二乘人(聲聞、緣覺)修到羅漢果,可以把身體亡去,很容易做到人無我。可是他卻把「空」與「定」的境界,當做是道果,這就是不能做到法無我。以我們一般人來說,對於哲學的見解與修道的經驗,常常自以為是,而固執不放,這一種見解上的成見,就是「法我執」。
    《楞伽經》上所講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都是「心」的作用。達摩祖師對於心地的工夫,主張用《楞伽經》來印證,就是這個道理。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10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1),athenane (2008-07-15),David722 (2008-07-11),fccoo (2008-07-11),K22514 (2008-07-11),ppp0600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wangcolon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6:42 AM   #35 (permalink)
管理版主
 
fcya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5355
在線等級: 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級別:51 | 在線時長:2840小時 | 升級還需:72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士林某處
文章: 6584
精華: 0
現金: 12059 金幣
資產: 35093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NKNK 查看文章
不好意思您是佛性,我是狗性學狗叫中
n老您言重了..........今天才走到此樓 so...我是無性
__________________
老了不想像以往只是打嘴泡閒扯蛋
fcya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5180, 收花文章: 3072 篇, 收花: 13272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6 位會員向 fcya 送花:
7369A (2008-07-11),K22514 (2008-07-11),NKNK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10:47 AM   #36 (permalink)
長老會員
 
ppp0600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9602
在線等級: 級別:72 | 在線時長:5507小時 | 升級還需:114小時級別:72 | 在線時長:5507小時 | 升級還需:11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30
住址: 混亂地獄
文章: 10280
精華: 0
現金: 336 金幣
資產: 214383242 金幣
預設

你可以成佛,卻不能成為悉達多 吳九箴

~自序-悉達多是獨一無二的佛,你也是

怎麼樣才算是學佛?

深山裡的高僧說要先遠離紅塵,寺廟裡的法師說要先斷絕七情六慾,課堂上的教授說要先搞懂佛經,但我說,忘了那些佛經、佛像和戒律,保持覺知,做你自己吧!

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為人類開啟了脫離苦海的門,但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這道門,應該已變成電梯門、自動門或旋轉門。

悉達多成為佛陀後,祂的體悟和智慧,是屬於祂自己的,我們的苦和煩惱,則是我們個人的,和佛陀無關。

如你是娑婆紅塵的凡夫,那麼,這個娑婆紅塵就是你的道場,毋需逃避,也不用另求他處,只要你懂得覺知、體驗和觀照,不論你是坐BUS或開BMW,身穿ARMANI或光著身子,手提GUCCI包或菜市場塑膠袋,都無礙於你的覺醒和開悟。

因為,從苦海解脫的關鍵,不在於你追求什麼或擁有什麼,而在於你體驗到什麼,悟到什麼。

保持覺知地做你自己吧!

你可以成佛,卻不能成為悉達多。

  覺悟是屬於個人的,每個人的悟,必定來自獨有的因緣和際遇。為了開悟,你可以選擇出家或到深山苦修,但那不是唯一的路,真正覺醒的人,必然懂得往內在去觀照、修行,不管在什麼地方,擁有什麼身分,從事什麼工作,都不妨礙他的修行和體悟。只要懂得保持覺知,不執著於因緣聚合的東西,萬事萬物都不會成為修行上的罣礙。

  《金剛經》說佛陀從來沒有度化過任何人,從實相的角度來看,並沒有所謂眾生和佛陀,也沒有誰度化誰。在這人間苦海裡,人人都有手腳可以游上岸,如果一定要抓著師父的救生圈,而且指名一定要佛教出廠的「佛陀」品牌才願意使用,這不只荒謬,而且是在自欺欺人,離佛法愈來愈遠。

  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形式或儀式的心法,是從體驗快感開始的,也就是從自然和人性的需求開始的。餓了就吃,累了就睡,這就是自然;該哭就哭,該笑就笑,這就是人性。佛法是教人保持覺知地去體驗這一切,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感情和個性,讓自己成為封閉的生命系統,讓自己與社會眾人或這個世界隔絕。

  很多學佛的人都跳脫不出佛陀的劇本,認為學佛修行就是要模仿佛陀的生活方式和觀點,才能像佛陀那樣到達涅槃的境界。這種執著說穿了也是一種妄見,畢竟佛陀的時空因緣已和現在不同,學佛的人如果太執著佛的劇本,不僅違反佛法的本質,也讓人感到可悲。其實,人生因緣各不相同,為何一定要逼自己去走悉達多的路呢?

  許多朋友問我,學佛就一定要當窮人嗎?他們有房貸車貸,有老婆孩子,在物價頻頻上漲,日子愈來愈難過的時刻,他們真的要跳入M型社會赤貧的那一端嗎?

  當然了,也有站在M型社會另一端的有錢朋友問我,學佛就一定要放棄生活品質嗎?他們能不能繼續開著BMW或BENZ,穿著AMANI或手提著GUCCI包,一直學佛下去呢?

  傳統佛法都教人要放下我執,不能追求名利財富,因此,也有些大老闆級的朋友問我,他們這樣在商場裡互相廝殺、爾虞我詐的,是不是已經違反了佛法的本意?難道佛法不能運用在商場裡成為兵法嗎?

  對於這些朋友的問題,我在此很清楚地告訴大家,佛法是無所不在的,佛法是不離這個紅塵俗世的,佛法不是宗教,他是一種包含凡間又超越凡間的偉大智慧系統,為何不能用來賺錢、經商和享受榮華富貴呢?

  事實上,真正證悟得道的人,看透了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聚合離散的現象,體驗到了(不是用頭腦理解)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是不會去追求或執著人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像是企業版圖、AMANI名牌和豪宅,徹底覺悟的人,可以安住在不增不減的「金剛琉璃心」上面,然而,大多數還沒覺悟,甚至還沒覺醒的人,看不清實相及無常的本質,仍然會執著於俗世間的榮華富貴,在我看來,本來就是很自然的。

  如果有人說,貪戀財富、精品、名車豪宅或在商場廝殺的人,就不能學佛,那麼,這些在紅塵間打滾做夢的娑婆凡人,豈不是永遠沒有覺醒悟道的機會了?

  我說過,佛法是無所不在的,他是超越宗教、種族、國籍或身份的,他是柔軟包容且慈悲的,怎麼可能只照顧那些一貧如洗的出家人呢?

  佛法的本意,是教你如何覺察自己存在的現象,是無常的,進而去觀照世間萬物也是如此,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讓自己的靈性進化。

  因此,不僅企業家和敗金男拜金女可以學佛,殺豬的或愛賭的,也可以學佛,即使是小偷強盜或賣淫賣笑的風塵女郎,也都可以學佛,甚至成佛。

  我曾在新聞上,看到一個牧師或神父,有空就往風月場所裡去消費,目的是要向裡面的陪酒小姐傳福音,結果陸陸續續有不少陪酒小姐真的到他的教會裡禱告或做義工,在我看來,這個牧師或神父,也是個覺醒者,也真正體悟到佛法的真意,雖然他不是佛教徒,雖然他不是理光頭的和尚,但同樣可以借助佛法的強大力量,來完成他的使命。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力覺醒,不用靠唸經拜拜或放生,只要你願意試試我一再強調的「保持覺知」,進而「觀照萬物」,人人都可以覺醒,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更高層次的靈性生活。

  因此,真正阻礙我們學佛或覺醒的,不是那些外在的名車豪宅、精品名牌、名利權位或股票鈔票,而是我們習慣用二分法,把這世界分為好人壞人,分為俗人或出家人的這種妄見和執著,以為修行就一定要立刻捨棄這些讓人有快感或執迷的東西,否則就是俗人。

  但在我看來,如有出家人或修行者,有這種斷見,也等於陷入自己的執著中,修行恐怕也是假的吧!

  世間萬物,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讓人覺醒開悟的一道門,尤其是那些讓你上癮無法自拔的事物,更是讓你覺醒的門上面的一道鎖。如果你醉心於事業,不停地過關斬將,擴大事業版圖,你一直在這裡面得到快感,那麼,事業或權力這個東西,就是你覺醒開悟的一道鎖。

  同樣的,如果你不能不談戀愛,即使為愛而傷痕累累也不能沒有人愛,那麼,你的鎖就是愛情。依此類推,有人是守財奴,有人是愛賭博,有人是愛慕虛榮,要成名要過上流社會的生活,有則是想逃避財富,逃避責任,逃避愛的功課,這種逃避同樣也是一種癮,也是讓人覺醒的一道鎖。

  或許很多宗教的老師會要求大家要戒除這些癮,才能開始學佛,但我的看法不一樣,這些癮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每個人身上獨一無二的開悟密碼,是老天爺給的珍貴禮物,讓人可以直接到覺醒大門的門口去敲門,不用在茫然的無明中,找不到覺醒的方向。

  如果你想學佛,你想覺醒,首先就不要否定這些你貪戀執著的癮,要肯定他感謝他,要全然地進入他,享受他,只是,不管你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要保持覺知,因為這是為你敲開覺醒大門的第一步。

  學佛沒有什麼禁忌,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能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而且認為做這件事沒有錯,無愧於心,那麼,你可以做任何事,不用拿道德或眾人的偏見來批判自己。

  例如,我曾說過,當小偷也保持覺知,漸漸地他也就無法再偷下去了,因為我們無法同時保持覺知,又可以沈浸在自己的癮頭裡或快感裡,這是不可能的,只要能保持覺知,你就能判斷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事是愚蠢的,什麼是夢,什麼是幻覺。

  因此,你喜歡穿AMANI就穿吧,不要有罪惡感或在意別人眼光,覺醒是你個人內在的事,不需要人家驗證或什麼機構發證照給你,你喜歡買LV包或GUCCI包就去買吧,在享受快感的同時,漸漸地,一點一滴地去覺知你在幹什麼,千萬不要一下子就否定掉你的喜好或價值觀,慢慢來,像是小顆覺知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等你習慣時時刻刻保持覺知,接下來就可以運用觀照的力量。

  如果你懂得觀照,你的心就可以像X光一樣,看透這些事物的本質,原來,這些你迷戀的東西,不過是眾多因緣聚合的現象,在實相世界中,這些精品名牌股票名車,都只是物質界的有條件性的存在,其他的美感、快感、意義,都是你的幻覺和妄覺,也是這些妄覺,讓你的大腦產生無比的快感,進而讓你產生執著眷戀,一旦你擁有強大的洞悉能力和智慧,自然就會看見這個事實,執著和眷戀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你慢慢覺醒了,你知道你在幹什麼,即使你仍身穿AMANI或手拿GUCCI包,只要不會再執著,也沒有什麼大礙,從此你可以遊戲人間,不執著於這個世界,但又可以借用這個世界的種種因緣現象,盡情地玩榮華富貴的遊戲,直到你的因緣到期,自然就會放掉這個遊戲,無所罣礙,更精進修行,讓自己的靈性進化升級,進而覺悟成佛。

  這樣的人,我稱之為「娑婆覺者」,也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遊戲的覺醒者,雖然覺醒了,但照樣過日子,把人生當遊戲,不執著,沒有恐懼罣礙和「無明」,有人要玩很久才願意往上走,有人玩一下子意思意思就開始要超越這個娑婆世界,看個人因緣而定,沒有什麼標準可言。

  因此,在這大千世界,我認為不必要所有人都要成為修行者或成佛,我想大部分的凡人,都可以先朝「娑婆覺者」這個方向去走,等因緣成熟才成為真正的修道者,相信應該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得到佛法的洗禮,擁有智慧,最主要的,也是我所期待的,就是,再也不要有人為了學佛,而得到憂鬱症或精神分裂了。

  佛法想告訴我們的,就是: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佛,沒有誰能替代誰,也沒有誰能度誰,我們都只能自性自度。

  因此,與其皈依佛,皈依法師,皈依佛經,不如皈依自性吧!

  在追求智慧,追求離苦自在的旅程中,你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導師,你就大膽地走自己的路吧!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所寫的〔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裡的悉達多一樣,即使遇見了佛陀,他也不願跟隨佛陀去修行,寧可選擇自己去體驗人生的各種滋味,然後大徹大悟,成為真正超越煩惱的覺悟者。同樣的,你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佛,而不是沒有個性的量產罐頭公仔佛,否則你的人生充其量只是佛陀的複印本,不是活生生的人。

  相信我,不論你是什麼身份或職業,不管你的人生功課是榮華富貴或浪漫愛情,佛法,就是要我們去親身體驗一切,只有全然地進入這個人生,等因緣成熟,我們才能全然地超越他,這才是真的悟,才能成為無所不在、無所不容的佛,一個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佛。就像悉達多是獨一無二的佛,你也將是獨一無二的,只要你願意在每一個當下觀照自己,忘了佛理、佛經和佛陀,甚至忘了吳九箴,你就能找到自己。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都以為佛法在寺廟裡,在像枯木般的打坐中,在想破頭也看不懂的艱澀經文中,在千篇一律的膜拜儀式裡,甚至要躲到深山裡又饑又渴的自虐,才是學佛修行。

  佛陀早就說過了,佛法在世間,就在你的家裡,就在你的辦公室裡,在街道或公車上,在百貨公司,在電影院、KTV、美食餐廳裡,在你執迷的GUCCI包包上面,在你最愛的ARMANI西裝或BMW名車裡,佛法,就在你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裡。

  很多學佛的朋友告訴我,學佛就要看完三部十二藏經,就要背熟很多佛學的專有名詞,要像佛陀那樣托缽行乞,要像佛陀那樣捨棄家人財產,連表情也要像佛陀那樣安詳微笑。

  突然間,我似乎看到西方淨土裡,有數不盡的佛在那裡托缽,每個人的臉都像是戴上佛陀的招牌式面具,面帶微笑雙眼半閤,活像涅槃工廠大量生產出來的罐頭佛陀,大家都一模一樣,誰也分不清誰是誰。

  老實說,如果西方淨土真是這模樣,我寧可在苦海裡淹死,也不要成佛。

  走自己的路吧!別當大量生產的「罐頭佛」

  佛法的本意是超凡智慧,但真正的智慧,是來自於個人內在體悟的。悟這個東西是屬於自性的,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的悟都是獨一無二的。(悟這個字不就是由吾心組成的嗎?由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體驗接受到的滋味,通通入心,才會有所悟。你的五感不同於我的五感,甚至天差地別,悟這個東西,怎麼可能用佛經或語言來傳承呢?)

  同樣的道理,智慧也無法像在量販店裡大量流通的罐頭,雖然透過說法和文字,可以讓人有所啟發或醒覺,但真正的智慧,是需要每個人吸收了外界種種因緣,在內心消化吸收後才會出現的。

  人生是苦,這是佛陀的體悟,如果你沒有自己去人生苦海裡痛苦一番,你永遠不知苦是什麼滋味,佛陀的苦是佛陀的,永遠不可能是你的。

  同樣的,佛陀的覺悟和快樂,也是屬於佛陀自己的,如果你不自己去體驗、觀照,你永遠不知道佛陀的悟和快樂是怎麼一回事,頂多是多念幾次經,根據佛經的描述,自己用頭腦想像罷了。

  很不幸的,我們都誤解了佛陀本意,我們都為了急著想離苦而喪失自我,很多人都還沒有搞清楚修行是「個體化」的體驗和觀照,就急著把「自性」丟掉,把家人親人否定掉,甚至還搞不懂什麼是我執和空,就像丟掉垃圾一樣,逼著頭腦把我執刪除,這就好像你逼一台電腦要他自己消除所有程式和作業系統,這台電腦遇到這樣矛盾且衝突的指令,必然程式錯亂當機停擺。

  大家醒了嗎?很多學佛學到得憂鬱症或精神分裂,都是這樣來的。

  這本書,不是給已經開悟得道的高僧大德看的;這本書,也不是給已經體驗過人生,經過嚴格且專業訓練的修行者看的;這本書,是給那些還活在娑婆紅塵裡,還要為三餐,為房貸、孩子學費和柴米油鹽醬醋茶煩惱的凡人看的。

  或許,我所說的不是最完美的,也不見得適用所有人,但這些卻是我自己親身體悟的;相對的,有很多人說的法很漂亮很完美,境界很高,卻不見得是他們自己體悟的東西。

  因此,各位高僧大德也沒有必要再寫信來抨擊或指正,我只是把我想說的說給大家參考,並不是要顛覆傳統佛教或某些大師,畢竟,佛法是無所不容,是柔軟且有大慈悲心的,而且法無定法,應隨各人因緣不同而現,大家就不要在文意或意識型態的蝸牛角上爭什麼了。
ppp0600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6729, 收花文章: 7695 篇, 收花: 38395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9 位會員向 ppp0600 送花:
7369A (2008-07-11),David722 (2008-07-11),Dimo Chen (2008-07-11),fccoo (2008-07-11),K22514 (2008-07-11),NKNK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quasar (2008-07-11),uplander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4:03 PM   #37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ppp0600 查看文章
你可以成佛,卻不能成為悉達多 吳九箴
鑑定完畢
獨缺佛法重要原素.我佛如來之不共法,
惜哉!只能當幻想散文與勵志小說讀
http://www.angelibrary.com/religion/...You.html#path1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6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2),David722 (2008-07-11),K22514 (2008-07-11),ppp0600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wangcolon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09:24 PM   #38 (permalink)
長老會員
 
ppp0600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9602
在線等級: 級別:72 | 在線時長:5507小時 | 升級還需:114小時級別:72 | 在線時長:5507小時 | 升級還需:11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30
住址: 混亂地獄
文章: 10280
精華: 0
現金: 336 金幣
資產: 214383242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NKNK 查看文章
鑑定完畢
獨缺佛法重要原素.我佛如來之不共法,
惜哉!只能當幻想散文與勵志小說讀
http://www.angelibrary.com/religion/...You.html#path1
有機緣,在跟NKNK大請教嚕
ppp0600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6729, 收花文章: 7695 篇, 收花: 38395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ppp0600 送花:
7369A (2008-07-12),K22514 (2008-07-12),NKNK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1, 11:02 PM   #39 (permali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ppp0600 查看文章
有機緣,在跟NKNK大請教嚕
事涉慧命,盍乎興來!
http://a.imagehost.org/0917/23_ZTTtMsZYqdrz.jpg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4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7369A (2008-07-12),K22514 (2008-07-12),ppp0600 (2008-07-12),qdenise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07-12, 10:43 AM   #40 (permalink)
註冊會員
 
fccoo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96956
在線等級: 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級別:29 | 在線時長:1019小時 | 升級還需:1小時
註冊日期: 2008-03-25
文章: 375
精華: 0
現金: 428 金幣
資產: 788 金幣
預設

版上佛學大師輩出,小弟看得是眼花瞭亂
fccoo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751, 收花文章: 351 篇, 收花: 176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fccoo 送花:
7369A (2008-07-12),K22514 (2008-07-12),qdenise (2008-07-12)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相似的主題
主題 主題作者 討論區 回覆 最後發表
【違規】問英文寫作魔法師 samjone 一般電腦疑難討論區 1 2003-08-08 01:18 PM
英文寫作魔法師 sislly2003 一般電腦疑難討論區 0 2003-03-18 12:17 PM
請問哪有英文寫作魔法師正式版 xrosex 一般電腦疑難討論區 0 2003-03-17 04:19 AM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1:24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