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232、放下不是放棄,輕鬆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隨緣不是隨便,不執著不是不認真。
233、有病不要怕,機會來了。有病是消業的機會,還債的機會,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機會。有病時發大願,發大心,觀想和我一樣的眾生,他們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擔,很快就會好的。什麼病都能好。 234、你真正從內心發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變命運,冤親債主才不會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會找麻煩,會喜歡你、保護你、幫助你,成為你的護法;這就是改變命運的方法。 235、修慈悲心是你一定要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修菩提心是你一定要把眾生當作佛。 236、真正能夠利益眾生的時候,才能讓自己解脫。 237、出離心是解脫的方法,菩提心是快樂的方法。 238、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師三寶、念念不忘父母眾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239、被他人傷害了,應該懺悔自己。 240、沒有煩惱才是解脫,沒有習氣才是成佛。 241、我們現在所受到的傷害全部來自於對輪迴、對世間瑣事的貪愛與牽掛。 242、認真是種智慧,執著是種煩惱。 243、發大心、發大願;發清淨的心,發清淨的願,什麼也比不過清淨心、清淨願的力量!在這個上下功夫! 244、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都是因緣果報。 245、有的人從小到老,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經歷了那麼多坎坷和磨難,付出了那麼多代價,窩囊卻始終沒有得到,難道這還不是窩囊嗎? 246、法喜充滿地念才叫信心。 247、看到別人的缺點毛病的時候,你要好好反思自己,這是你自己的缺點毛病,是你自己的業障,你的福報、智慧不夠。 248、認識到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假相,認識到此生都是虛幻,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真相。 249、是要眼前的利益,還是要永久的利益?是要眼前的快樂,還是要永久的快樂?想要永久的,就要放下眼前的。 250、只有開發內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達到生死自在。 251、想過關,就要不斷地去面對、去經歷。 252、什麼叫禪定?心專注一個境當中而不散亂。 253、你修行的層次越高,自身的變化越大,這樣對別人的影響也越大。 254、觀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要隨時將惡的念頭轉換為善的念頭。 255、當我們的心邪惡的時候,我們就是「魔」。當我們的心良善的時候,我們就是「佛」。 256、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魔」,怎麼也不是「佛」,但是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總有一天我們會成「佛」的,成為真正的「佛」。 257、毛病有沒有?煩惱有沒有?習氣有沒有?這些都需要通過修行才能去掉。 258、只看自己的缺點、毛病,別看自己的優點、功德。你那點功德和上師三寶比起來算什麼啊? 259、你越要,它離你越遠;你越不要,它離你越近;你真要的時候都不來,你真不要的時候什麼都來。 260、什麼叫利根者?對上師、對佛法、對自己有信心——「我會」、「我能」、「我肯定會」、「我肯定能」,這叫利根者。 261、我們一定要在對境當中修行。你想逃避這些現實是不可能的事,看你怎麼面對。 262、一切隨緣吧,操心沒有用,能解決問題嗎?任何事情都不能通過操心解決。 263、你周圍人的變化,就是你修行的進步。 264、你瞭解上師三寶的功德,並且喜歡這些功德,也下定決心得到這些功德,那個時候你才能得到加持,才能得到這些功德和福德。 265、好好地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解脫,才能成就。 266、即便其它的什麼都不修,只修上師瑜伽也能獲得成就。 267、真正的佛法是能對治煩惱習氣的。你煩惱減少了,習氣改變了,雖然還沒有徹底,但是這已經說明你有修行了,你得到正法了。堅持修下去,有一天你肯定會戰勝這些煩惱和習氣,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圓滿。 268、我們不能對輪迴有貪圖和執著。如果有了,我們就脫離不了輪迴,遠離不了痛苦。 269、你真正能夠放下的時候,你的智慧已經圓滿了。那個時候,人都是好人,都是佛;處都是好處,都是淨土;事都是好事,都是你的助緣。 270、統統地把「我」忘掉,別老帶著「我」,摻著「我」。不要這個「我」了,為眾生活著吧! 271、聖者和凡夫的區別在於思想。凡夫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聖者能看到長遠的利益。 272、有錯誤不是問題,人不可能沒有問題。明明知道自己犯錯了還不改正,明明知道自己犯戒了還不懺悔,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這樣你永遠也解脫不了。 273、只有自己的心障礙自己,別的沒有什麼障礙。不相信不可思議的東西,就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274、在輪迴裡感覺不到苦是不可能的。 275、世間的聰明不等於智慧,世間的財富不等於福報。財福不是真正的福,法福才是真正的福。 276、你有感恩心,你有慈悲心,你有想學法修行的決心,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277、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了,無論做什麼都有功德,都是為眾生;無論說什麼都是咒語,都是智慧。 278、受戒的時候要從心裡受,心甘情願的,特別迫切的,這樣受戒也是一種享受,不會有壓力。你覺得受戒苦,不是那麼心甘情願,不是那麼迫切的,那你的發心還是不到位。 279、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加持?對上師三寶不是一心,而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到關鍵的時候都不相信。我們難就難在這裡。 280、有正知正見才能降伏邪知邪見。正知正見完全是覺,不是迷。不知道阿彌陀佛是怎麼回事還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迷。迷本身是一種邪見,你以邪知邪見來降伏邪知邪見,哪有這樣的修法啊? 281、我們為了眾生要成佛,但是也得有因緣,沒有因緣,無緣無故的不能成佛。成佛的因緣是什麼?行菩薩道。我們能做到六度等菩薩的學處,才能成佛。 282、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什麼做不到的很正常。你不知道自己沒有做到,一點點也不注意,不去改變,這才是問題,這才是造業啊! 283、你認為出現違緣、出現障礙了,害怕了,錯了!沒有智慧!這都是最好的機會。如果你把握住了,就能讓你成就;如果你把握不住,肯定讓你煩惱。 284、不要評價任何人,我們沒有這個資格。我們還是凡夫,不知道別人的發心、動機與成就。這樣做會造業的。 285、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上所有疾病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心。如果內心不清淨、不安寧的話,無論怎樣講衛生、講營養,身體依然會受到傷害。 286、不要混日子,樣樣事都好好做,明明白白,用心來做,這就是修行! 287、現在很多人,小事不做,大事做不了,結果什麼也沒有做成。不管是小事大事,家裡的事還是家外的事,個人的事還是公家的事,都是一種緣分。遇到了,有這個機會了,就應該珍惜。 288、佛為什麼讓我們別為自己,要為眾生?這是佛心疼我們,慈悲我們。佛不會讓我們受苦受累,佛這是讓我們解脫,你得明白這個道理。 289、佛法越修越簡單,越修離你越近,你真正的修進去了,學進去了,佛心自現,自然光明。 290、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讓你的心量特別小,什麼也容納不了。我們發出來慈悲心、菩提心了,心胸打開了,什麼都能圓融起來了,這就是解脫。就是要放下我,就要看破我,要知道「我」的不存在。 291、慈悲心就是一種清淨的愛。 292、你把「我」看淡了,才能放下這個「我」。你放下「我」了,才能真正為眾生。你真正為眾生了,才能得到解脫。 293、我們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想法了,所以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下,在患得患失中煩惱痛苦。 294、問題不在別人身上,就在自己的身上。你自己一轉,什麼都會轉;自己一變,什麼都會變。但是自己在這個圈裡轉不過來,這就是問題。 295、功德是積來的,福報是修來的。想發財、想積累財富的話,你就多佈施,從心裡捨。有這個捨心,財富自然而然就有。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296、有佛法就有辦法,還著什麼急?有什麼可怕的?一切都能解決!但是我們都是信心不足,一遇到什麼困難、違緣、障礙,就手忙腳亂的,做不到一心念佛。
297、從聞法中得到的智慧叫聞慧,從思惟中得到的智慧叫思慧,從修行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慧。沒有聞慧不會有思慧,沒有思慧不會有修慧。這都是有次第、有因果關係的。 298、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從自己身邊的有緣眾生做起。無緣的眾生你想度也度不了。 299、學佛首先要明理。我們是要學佛的,不是要學魔的。如果你迷了,那就是魔;你迷著做事情,那就是學魔。佛就是覺,你覺了,這叫學佛。 300、佛法是恆順年代的,佛法是恆順地區的,佛法是恆順眾生的。你處在什麼年代,你處在什麼地區,你正在面對哪種眾生?要有智慧。這樣才不會有壓力,不會有障礙啊! 301、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302、去執著、去追求也沒有用,不該得的東西肯定得不到;去拒絕、不接受也沒有用,該接受的一定要接受。 303、大乘佛法能圓融一切,容納一切,所以大乘佛法裡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大乘佛法裡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 304、無分別的愛,這叫慈悲心。有慈悲心,就不會有壓力了,你可以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過日子。沒有慈悲心,就得不到安寧,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305、我們真正能夠為眾生了,自己就解脫了。我們真正能夠饒益眾生的時候,自己就快樂了。 306、你做不到的還非得要做,這是一種罪過;你能做到的卻不去做,這也是一種罪過。做自己能做到的,這才是正法,才是真正的修行,才可能有成就。 307、想得開一點,好也不可能永遠地好,壞也不能永遠地壞,都會變。主要是自己的心,想明白了、想開了,這就是聰明,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解脫。 308、我們現在為什麼覺得太累了、太苦了?我們的心靈現在就像個流浪的孩子一樣,沒有找到歸宿。本覺、本性是心靈的歸宿。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尋找心靈的歸宿,把心放在那個歸宿裡,把心安住於本覺當中。 309、要有想解脫的心,才能再談為眾生。要有這個決心:輪迴太苦了,一定要脫離。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慈悲心和菩提心。 310、佛法是解脫的方法,佛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學佛了,修行了,增加壓力了,增加煩惱了,那就不是佛法了,這叫邪法。 311、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緣起,沒有恆常的,都在剎那間變化。緣聚緣散,緣來緣去,不要拒絕,也不要追求,順其自然。 312、一個壇城裡,師徒之間,道友之間沒有矛盾衝突,能夠和睦相處,這是一種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其他所有的魔障都障礙不了我們。 313、我們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地去關心照顧他人,這就是為眾生,就是饒益眾生。 314、怎樣念佛才能打掉妄念?真正弄明白了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那個時候你才能打掉妄念,才能打掉執著。 315、把「佛」字的含義弄明白了,這是一種正知正見;然後你從心裡念佛,把心安住在這個正知正見上,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邪知邪見了,也不會有妄念了。 316、念觀世音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慈悲;念地藏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願力;念文殊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智慧;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一切佛也是念一尊佛。 317、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堅持;尤其是在面臨諸多障礙和干擾時,更要堅持。 318、顯密之間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都是救度眾生脫離痛苦的方法。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有衝突,這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 319、一切都觀為圓滿了,這樣的修行才不會造業,才不受因果,才可以超出輪迴。 320、 相續中沒有生起出離心之前,無論修什麼法、念什麼佛,多麼精進,也不能成為解脫、成佛的因緣,都逃不出三界輪迴。 321、在修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魔障,但是,我們真正的對境和敵人是自己的煩惱和習氣。 322、人身是最難得的,生命是最容易失去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寶貴難得的人身,好好的利用它來承辦自己和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利益! 323、心淨、土淨,沒有清淨心,哪有那麼個淨土。 324、有魔才有佛,你把魔看透了,它就是佛,這都是自己的心嘛!你把他看成魔,他就是你的魔;你把他看成佛,他就是你的佛。 325、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什麼現象,你的心永遠那麼平靜,永遠那麼清淨,這叫解脫。 326、身累不是累,心累才是累;身苦不是苦,心苦才是苦。 327、輪迴比火坑還厲害:在火坑裡你只會失去一次生命,在輪迴裡你要失去無數次的生命;在火坑裡你只要感受幾分鐘的痛苦,在輪迴裡你要感受無量劫的痛苦。 328、你想擺脫輪迴、想脫離痛苦的話,就不要埋怨別人,不要恨別人,心甘情願地承擔、接受,你的一切怨就了結了,你就不用輪迴了! 329、沒有什麼壞事,都是好事。有病了,好事!破財了,好事!頭痛了,好事!沒有智慧的時候你悟不到。 330、上師是父親,壇城是母親,弟子是兒女,生生世世都是一家人,金剛道友必須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搞好團結,要珍惜這個緣分。 331、解脫不難,成佛不難,難在哪?難就難在不相信——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上師、不相信自己。懷疑是最大的障礙,別製造障礙。 332、如果沒有破我執,沒有去掉我愛,這就不是真心,都是假的,都是自私自利,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回報。 333、業障不是本性,可以去掉;如同天上的雲,可以散掉。 334、發財當老闆,不難!陞官當總統,不難!得到人身,尤其是得到暇滿的人身,難!非常非常難!不是一般的難! 335、你把上師當作真正的如意寶,好好地珍惜他,真心地依賴他,虔誠地信任他,他能為你安排一切,他能給你一切。 336、千萬記住:念千萬咒語不如祈禱一遍上師。上師是一切功德與加持的來源,要想達到功德圓滿,必須得到上師的加持。 337、除了自己的家,哪有西方極樂世界啊?心清淨了,土就清淨。不用從自己的家裡走出一步,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338、讓你的心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執著現在的時候,它就自然停。就像風刮著沙,風一停,沙自然就落到地面。 339、黃金和牛糞沒有區別,淨土和娑婆世界沒有區別,解脫和輪迴沒有區別,佛和凡夫沒有區別;那個時候才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有清淨心。 340、修上師瑜伽,最好是上師怎麼做你也怎麼做,上師怎麼說你也怎麼說,上師怎麼想你也怎麼想。慢慢地你的身口意就和上師的身口意相應了。 341、所謂的親仇、愛恨,都來自於我們的分別心。以三世因果的智慧來看待身邊的一切眾生,這個心態就是捨無量心,這是一種平等心。 342、業障深重,不怕!當我們的相續中真正能夠產生菩提心的時候,無論多重的業障都會立即消失,無論多薄的福報都會立即增長。 343、很多人都把持戒當成痛苦了,都害怕。如果你沒能夠解脫,失去人身以後,還要到惡趣中感受痛苦,這才是真正要害怕的。該害怕的時候不害怕,不該害怕的時候卻害怕,這就叫愚癡顛倒。 344、你真正能夠持戒了,那個時候才能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了,才能快樂,才能自在。這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 345、如果你有講經說法的能力,就一定要把這個能力佈施給眾生。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就一定要為眾生好好地聞思修行。這就是法佈施。 346、如果有要求、有條件、要回報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佈施,不是真正的饒益眾生,也不是真正的菩薩心,更不是真正的菩薩行。 347、沒有發心,僅僅有行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 348、修忍辱非常難,尤其是在對境當中修很難很難。如果真正能夠在對境中修成了,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349、如果我們修行不精進,就已經說明了我們的出離心沒有修出來。如果我們真正知道死神正在一旁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我們,我們還能呼呼大睡、懈怠懶惰、得過且過嗎? 350、物質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表面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內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351、很多人沒有文化,也不認識字,但是他成就了。為什麼?因為他相信,一心一意,沒有懷疑,所以他能得到加持。我們有文化的基礎,能看能讀,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成就。為什麼?我們總是懷疑,信心沒有到位。 352、佛覺,就沒有煩惱,只有清淨心,所以他的境界是涅磐,是淨土;凡夫迷,沒有清淨心,只有煩惱,所以他的境界是輪迴,是娑婆世界。 353、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和執著,並不是放棄責任和義務。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3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354、凡夫沒有一心念佛,有好和壞的分別,有佛和魔的分別;有時候執著佛,有時候執著魔,實際上佛和魔都是因自己執著而顯現的。
355、有分別念、有妄念,所以有壞人,有壞事,有不好的地方。一旦遇到這些的時候,心裡就特別煩惱、痛苦,就又開始了輪迴。 356、有和就有安樂,就有幸福。一個家庭和睦,這個家庭就幸福美滿;一個單位和諧,這個單位就穩定發展;一個國家和諧,這個民族就強大昌盛;整個宇宙和諧,就會到處充滿和平、安樂、祥和。 357、眾生是累生累世的父母,我們怎能念父母的過錯? 358、如果在吃喝玩樂中度過這個人生,這叫虛度,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學佛修行、解脫成佛,這才是其他眾生都做不到的。 359、釋迦牟尼佛也沒能擋住世間人造口業,我們能擋得住嗎?別人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怎麼看就怎麼看,自己有正確的目標和方法就行了,能下決心、能有信心的話,一定能成就。 360、你能看出來上師三寶的功德,並且你喜歡這些功德,而且下決心得到這些功德,那個時候你才能得到加持。 361、真正從內心發願,為了眾生今生一定要成佛。從現在開始,上師三寶每時每刻都會關照你、加持你,一切善神護法每分每秒都不會離開你,都會護持你。你的一切一切都會越來越圓滿,越來越吉祥。 362、佛菩薩是沒有分別的,但是他們度化眾生的時候,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攝受的,攝受的是有緣的眾生。家人、親朋好友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眾生,我們應該去關心照顧他們,這樣去生活、工作,才是真正的修行。 363、觀音菩薩無處不在,哪裡都有,但是我們都不相信,一有什麼事,就害怕了。如果你真相信的話,用得著害怕嗎? 364、不要輕易去說別人,這樣很容易造業;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這樣很容易上當受騙,很容易修偏,會走邪路。 365、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把一切都做得圓滿而又殊勝,這才能法喜充滿,這才是有修行,這才是極樂世界,這才是佛! 摘自達真堪布法語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4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佛教禪宗青原行思一系經石頭希遷在常德傳法的有三個分支,第一支為經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德山宣鑒;第二支為藥山惟儼,經船子德誠傳夾山善會、洛浦元安;第三支為大同濟禪師。
藥山惟儼門下有三位高僧即雲巖曇晟、道悟宗智一系出了石霜慶諸,其道譽受到唐僖宗稱讚,遣使賜紫衣而不受,卒謚「普法大師」;船子德誠一系,弘法地域主要在常德,德誠在藥山伴師30年,而善會,元安最終都棲止常德。可見,這一系對常德歷史文化的形成及弘揚是有貢獻的。本文側重對洛浦元安及其禪法作些介紹。 洛浦元安(834~898),是著名的唐代高僧。南唐釋靜、釋筠等著《祖堂集》卷九,開篇便是「洛浦和尚」,為長篇傳記。 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六,在夾山善會禪師法嗣目下有「洛浦元安禪師」,篇幅也不短,與前者相比有不少新內容,並且這篇傳記更為僧俗界所傳聞。 宋贊寧所著《宋高僧傳》卷十二也有傳,篇幅小,不足200字,但很精煉,評價不低,與前面兩書最大區別則是標題為「唐澧州蘇溪元安傳。」因為元安先後開法兩地,即洛浦和蘇溪,最後圓寂當在蘇溪,稱「蘇溪元安」也是正確的。 明萬曆年間,瞿汝稷撰《指月錄》,卷十七有「澧州洛浦山元安禪師」,內容與《五燈會元》基本相同,稍微簡潔些,其中加進了龐居士禮禪的內容。 夾山開悟 元安和尚,俗姓譚,陝西鳳翔人。出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歲,即公元834年。20歲時就在歧陽懷恩寺跟著兄長佑律出家,領受戒條圓滿充足,通曉經論。離寺行腳,最初禮拜居住在終南山翠微寺的無學禪師,禪師是丹霞天然的高徒。接著,元安和尚到河北正定,拜謁臨濟義玄禪師(?~867)。 義玄是臨濟宗的開山之祖,禪風單刀直入,機峰峻峭。他提出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的認識原則和教學方法,影響很大。元安很受臨濟的賞識,不久便被接受為侍者。臨濟還當著眾人讚美元安:「此為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當鋒?」於是,元安認為既然得到高僧印可,可見道性已經到家了,便不謹慎了,甚至連師傅也不放在眼裡。 有一天在侍立的行列中,一個座主請教臨濟禪師。臨濟問:「有一個人對三乘十二分的教旨很明確,另一個人卻不能明確,你解釋一下看這兩個是相同還是有差別。」三乘,佛教化度脫眾生的三種方法,一般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法系佛教權宜方便之法,並非根本辦法。十二分教,同十二部經,全部佛經分為十二類體例,故稱。 座主回答說:「能夠明確教旨的就是相同,不能明確教旨的就是差別。」臨濟不滿意座主用區別同與不同的分別之心來回答和認識問題,怒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容你說同道別!」臨濟反過身來問元安:「你有什麼說法?」元安就大喝,喝聲之中儘是驕傲之氣。 臨濟送走座主回來,詢問元安:「你豈不就是剛才那個大喝老僧的人?」元安回答:「是的」。臨濟劈頭就打。 臨濟想打掉元安的傲氣,但事與願違,師徒關係被這一喝一打變得疏遠了。元安本來就不安分,對道法有自己的認識,從陝西到河北,早就萌生到南方參禪的想法,現在這是機會。於是,他向老師告辭。 臨濟並不想讓元安離開,聽元安說要到南方去,順手用柱杖在地上劃了一道線,說:「過得了這個你就離開。」臨濟不無挽留之意,意思是說元安在臨濟院修道很有一些時日,進步很大,「去聖」只差一層了。 元安並不領情,用大喝遮掩應付。臨濟很失望,雖然聲喝是臨濟特有的開悟接機的方法,但元安沒有學到喝的精髓,只會用來唬人,這是「臨濟喝」的悲哀,元安走後,臨濟上堂對眾人說:「臨濟門下有條紅尾巴鯉魚,本來可以成條龍的,現在他搖頭擺尾向南方雲了,不知他要在哪家的醬菜罐裡被淹殺!」 元安四處遊歷一段時間後,聽說善會和尚名氣很大,逕直到了夾山。耳聽為虛,他要親身體驗體驗。 他沒有直接進山見善會,而是居住在一間小小的茅草屋裡,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夾山和尚知道從臨濟門下來了一位和尚,見他不來參拜,便寫了一封信讓僧人送去。元安接到書信就坐下來,卻又第二次伸手索要書信,僧人茫然,無話作答,元安就打他,並且說:「回去把你在這裡的遭遇告訴夾山和尚。」僧人回去後如實稟告,夾山聽罷說:「這和尚如果拆開信看,三天之內肯定上山;若是不拆閱,就真的沒救了。」又差了一個僧人下山觀察動靜,並囑咐他若見元安出門,就放火把草屋燒掉。第三天,元安果然走出草庵,不久,人報庵中火起,元安卻置若罔聞,逕直上了夾山。 元安見夾山和尚仍傲氣十足,當面叉手站立著。夾山說:「雞棲在鳳凰窩裡,不是鳳凰的同類。出去!」元安並不計較夾山說他是雞,只是說:「遠道聞風而來,請師一接。」夾山說:「我眼前沒有瘏黎,這裡也沒有老和尚。」既然什麼都沒有,就不存在接與不接。元安大喝。 夾山不理這一套,說:「得了,得了,收起你從臨濟那裡學來的那套把式!別這麼草草匆匆的。雲中的月亮雖然光輝相同,照在溪谷,山峰就呈現差異,就是截斷了天下人的舌頭,也不說沒有闍黎,那麼,怎麼能讓無話可說的人,懂得話裡的禪機呢? 夾山的這篇議論,使元安感覺到了與臨濟完全不同的禪風,臨濟器宇雄威,氣度懾人魂魄,再對人獅子一樣的大吼一聲,什麼念頭都給你喝空了。夾山善會籍貫廣州峴亭,是南方人,斯斯文文,平時為人開法接機,不大動棒動喝。夾山的一席話,深透佛理,日後興化存獎禪師(?~925),臨濟宗的傳人得知這一公案後代替元安回答說:「但知作佛,莫愁眾生。」 元安正在思慮夾山一席話的意旨,夾山卻抬手就是一棒。這一棒就像當年德誠打夾山一樣,打的正在點子上,元安一下子就心悅誠服。斯文的夾山也會來粗的。 從此,元安潛心修道。一天,他向夾山請教:「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這是空掉一切後的境界,功夫修證到既沒有佛,也沒有魔,只剩下空靈一片時,是什麼境界。如何體會呢? 夾山回答:「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有一盞燈光,千里之外的景像都看到,可是躲在暗室裡的老和尚卻見不到。修證到家就有這番境界,不修便沒有,就像點燈就亮,熄滅便暗一樣。 元安又問:「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這是在問修證的功夫,打起坐來身心皆忘,就像朝陽初升,一片光明;可不打坐時,卻境界消失,如同烏雲隱月,暗夜茫茫。 夾山回答說:「龍銜海珠,游魚不顧。」龍銜著光華四照的鎮海明珠,在大海裡自由游動,內外一片光明,那些魚蝦之類的凡物,不要把它放在眼裡。 這裡,夾山告訴洛浦元安,修行時要緊緊地抓住光明的一念,慢慢積聚,久而久之就會達到最高境界。元安禪師當下大悟。 洛浦家風 夾山善會和尚圓寂於唐中和元年(881)十一月。元安繼承夾山的衣缽,開始住在涔陽。這裡曾是繁華古鎮,舊址在今安鄉縣焦圻鎮內。屈原的《湘雪》辭中有「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水經注》錄有涔水,《元豐九域志》錄有以涔河為名之鎮,古時為交通要道,相傳鎮西的軍牧村為東漢馬援征五溪蠻的屯兵處。 元安在涔陽一住就是幾年。一天,遇到一位老朋友,兩人談起昔日在武陵結識的舊事,老朋友問道:「一晃幾年過去了,你在何處逃難?」元安說:「只是在城市裡。」老朋友問:「為什麼不去沒有人的地方呢?」老朋友很不理解:「城市中怎樣逃難呢?」意思是城市熙熙攘攘,不利於修行。元安卻不以為然,回答說:「雖然身在城市裡,只要人們不認識我。」 老朋友還是弄不明白,又接著問道:「佛和佛接連相感應,祖師和祖師接連相傳承,彼此間不降低身份向下彎曲時情形怎麼呢?」 元安回答道:「鄉村野老的門前,不要說朝堂的事。」老朋友又問,應當談什麼話題呢?元安道:「沒有碰上離別的人,最終打不開拳頭。」老朋友問道:「如果有人不從朝堂來,相逢時是否還要擺談會晤呢?」元安不無批評地說:「量處的根機,白費眼力去看了。」 與老朋友的一番對話,對元安離開涔陽到洛浦山開壇弘法不能說沒有影響。自此,他以洛浦元安禪師之稱名揚天下。 後來遷移定居朗州蘇溪,即今桃源縣的黃甲鋪鄉。這兩處在當時應是深山老林。洛浦元安禪師兩山開法,徒眾如雲,名聲遠播。 洛浦元安禪師的道法兼具馬祖、石頭兩系的特點。依恃臨濟門下時,對臨濟的方法、宗旨深有心得,只是修持的功夫不到家。到了夾山那裡,經夾山對功夫境界、見地的點撥,使洛浦徹底開悟。 所以,洛浦兼有兩家之長,既有功夫,又有見地,本人的氣派很大,教法非常嚴厲。石頭門下講究話語機鋒的靈脫百轉,臨濟則雄獅踞地,講究的是懾魂出竅的「奪法」。洛浦則是柔中有剛,不怎麼用棒、用喝,但是機峰峻峭、鋒利快捷。 洛浦在回答僧人關於「洛浦家風事若何」時,用「雷庭一震,布谷聲銷」八個字概括。雷庭,即雷霆。「雷霆震」是指聲音之來;「布谷銷」,是說聲音之去。來去交替,任運無跡。雷霆威猛,布谷柔和,是說剛柔相濟。布谷是春光融融的音響,雷霆是炎炎盛夏的聲音,這裡表明洛浦家風有威猛,有婉約。 洛浦家風是對先師夾山宗風的繼承和發揚。 一次師徒問答,夾山明確地說:「瘏黎只知有殺人之刀,不知有活人之劍。老僧這裡亦有殺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劍」。 「殺人刀」,喻指斬除分別妄念的禪家機峰,「活人劍」喻指復活真性的機峰。禪家認為,必須除盡分別妄念及種種塵俗執著,但僅僅是除盡妄念便可能陷於對空的執著,必須同時識見活潑的本性,因此「殺人刀」須與「活人劍」密切配合,方可達到大死而又大活,徹底覺悟的境界。棒、喝於斬除妄念有好處,但尚須從根性上開悟。 洛浦強調學道「須弁得自己宗旨」,即堅持自己的家風,這樣才能夠「臨機免失」。否則,暫起見聞,「便有張三李四,胡來漢去,四姓雜居,各親其親,相參是非互起,致使玄開固閉,識鎖難開,疑網籠牢,智萬方剪。」 禪宗開悟的階段有三個次第:第一參,又叫初關;二重關;三末後關。打通三關,又叫透三關。 初關,由參悟機峰、話頭,明心見性,這是見性的認識階段。見性產生無漏慧,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沉伏不起,稱為重關,這是修持功夫的階段。最後煩惱淨盡,無須功夫的對治,任運無功,自由自在,這是透過末後一關者。 洛浦上堂開法說:「最後一句話才到達關鍵之處,鎖住、截斷了理解的渡口,凡人和聖人都過不去。平時我對你們眾人說,不管天下人怎樣快樂欣然,我卻不肯這樣。應該明見識深高之士,不會把佛祖的語言和教誨貼在額頭上,烏龜背上會呈現卜紋,這是自取毀滅身體的兆頭。鳳凰落在金織的網絡裡,就沒有飛往天空的時機了。只應該從旨意外面領會真諦,不要在言語裡尋取法則。」 這被稱為「洛浦三關」。在洛浦禪師看來,初關,重關都是有住有位的漸悟,只有到末後一句才是頓悟的關鍵。這個時候才是百尺竿頭躍步,須彌山頂騰身的時候。 總是把佛經佛語掛在心裡,貼在臉上,是在修證喪命,不是真修佛法。 禪宗越佛越祖,道理也正在此。洛浦曾對人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一個無心道人。」許多僧人不理解,洛浦解釋說:「一片白雲橫斜谷,幾多歸鳥盡迷巢。」 供養百千諸佛,成天頂禮膜拜,什麼時候才能自見心性,這就像有巢的歸鳥,發生迷惑的不少。養一個無心道人,各不相干,正如一片橫谷的白雲,悠閒無限。 洛浦體現自己家風,融剛於柔的話頭很多。 有一次上堂說:「孫臏要收鋪子關門了,有卜封的人站出來。」有位僧人上前說:「請和尚為我占卜一卦。」洛浦說:「你家的老爹就要死了。」僧人驚諤,無言以答。 法眼宗創造人文益(885~958)在日後聞此公案則大加讚賞,代為拍掌三下。 僧人又發問:「怎樣是佛祖西來意?」洛浦用拂子敲擊禪床說:「懂得了嗎?」憎人答:「不懂。」洛浦說:「天上的霹靂驚動宇宙,水井底下的癩哈蟆連頭也不抬一下。」 禪師在這裡不無批評,發問的僧人就像井底的癩蛤蟆,不去自己體悟。今天這樣答覆你,是要給你個震動。 又有僧人發問:「怎樣是佛法的大意呢?」洛浦答道:「雪覆蓋孤峭的山峰,山峰不變白,雨滴滋潤石筍,石筍自然生長。」 佛法強調自性清淨,但也不否認善知識的啟示。 僧人又問:「佛身無為,不墮入各種方法裡,對不對?」洛浦說:「好好地愛惜眉毛。」接著問道:「怎樣才能免除這種錯誤?」洛浦回答:「泥中的烏龜即便活了一千年,最終不會跟隨雲中的白鶴飛翔。」 僧人說:「這簡直就是孫臏,也要遭貶斥的挖苦。」洛浦說:「不穿鼻孔的牛,有什麼值得更換的地方?」僧人就裝作牛吼叫。洛浦斥責:「這個畜牲!」僧人就大喝。洛浦說:「掩藏尾巴,露出牙齒,終不是手藝人!」洛浦弘法有剛有柔,剛柔相濟。 偶句華美 贊寧在《宋高僧傳》中稱讚洛浦元安禪師:「答酬請益,看偶句華美,為四海傳焉。」今人杜繼文、魏道儒所著《中國禪宗通史》也評價洛浦元安「接機多用詩偈」、「頗好文詞」。 洛浦好文詞,是祖傳品格。洛浦嗣夾山,夾山嗣船子。夾山善會以博通經論的講家身份投奔華亭、參拜船子,文化修養豐厚。 善會概括什麼是「夾山境地」即夾山家風,就很富詩意,「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 和尚在圓寂之時,也寫下了一道詩偈:「大江沉盡小江現,明月高 法自流。石牛水上臥,影落孤峰頭。荒田聯我語,如同不系舟。」 船子德誠更是晚唐著名詞人。今存《撥棹歌》(又名《漁父詞》)39首。 其中一首寫道:「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詩評家認為破譯這首詩的兩個關鍵詞是「船」和「月明」。「船」喻指生涯;「月明」喻禪燈佛影。因此,此詩的宗旨在於一個「空」字。而從詩的角度,它竟類似一幅寫意的漁翁垂釣圖,明淨清澈得一塵不染。那遣詞用字技巧之成熟確實有著行雲流水般的自然與適情順性的優美,讓人感到有說不出的愜意。 北宋著名詞人黃庭堅在感佩之餘,將此詩改寫為《訴衷情》詞,結果不僅沒有「點石成金」之妙,而且反有「點金成鐵」之贅。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批評黃庭堅「為蛇畫足」。 《五燈會元》記載了洛浦元安禪師用偈詩開悟僧人。一天,有僧人與他討論佛法,突然發問:「跟著您修習禪法的人打算回家鄉去時怎樣呢?」洛浦回答道:「家破人亡,你回到哪裡去呢?」僧人說:「這樣說來就用不著回家了。」洛浦進一步開導說:「庭院前的殘雪自然被太陽消融了,但屋內的灰塵讓誰人來掃除呢?」 禪師的意思是說現在你要歸的那個家雖然沒有了,但是要歸家的人又怎麼辦呢?「法我」已空,還剩下「人我」,也須把它空掉!接著洛浦作了一首偈詩: 決志歸鄉去,乘船度五湖。 舉篙星月隱,停棹日輪孤。 解纜離邪岸,張帆出正途。 到來家蕩盡,免作屋中愚。 另外,明嘉靖年間撰成的《常德府志》也收錄了洛浦元安的一首七言偈詩: 一水穿崖走碧沙,崖前楊木偃龍蛇。 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見溪中流落花。 《祖堂集》收錄有洛浦元安的《神劍歌》和《浮漚歌》。 神劍歌 異哉神劍實標奇,自古求人得者稀。 在匣謂言無照耀,用來方覺轉光輝。 破猶預,除狐疑,壯心膽兮定神姿。 六賊既因斯剪拂,八方塵勞盡乃輝。 斬邪徒,蕩妒孽,生死榮枯齊了決。 三尺靈蛇覆碧潭,一片晴光瑩寒月。 愚人志劍刻舟求,奔馳濁浪徒悠悠。 拋棄澄源逐渾泒,豈知神劍不隨流。 他人劍兮帶血腥,我之劍兮含靈鳴。 他人有劍傷物命,我之有劍救生靈。 君子得時離彼此,小人得處自輕生。 他家不用我家劍,世上高低早晚平? 須知神劍功難紀,懾魔威兮定生死。 未得之存易成難,得劍之人難卻易。 展則周遍法界中,收乃還歸一塵裡。 若將此劍鎮乾坤,四塞終無陣雲起。 洛浦詩中的「神劍」,兼有先師夾山善會的「殺人刀」和「活人劍」的功能。「殺人刀」具有斬除妄念的作用,詩中有「破猶預,除狐疑」;剪拂「六賊」,揮盡八方「塵勞」;「斬邪徒,蕩妒孽」,等等。 另一方面,即為「活人劍」,具有復活真性的作用,如詩中說的「我之劍兮含靈鳴」,「我之有劍救生靈」,以及「君子得時離彼此」,等等。 神劍之功巨大難記,詩的結尾處總結說:「展則周遍法界中,收乃還歸一塵裡。 若將此劍鎮乾坤,四塞終無陣雲起。」用今天的說,無論微觀、宏觀都起作用。在洛浦看來,神劍如同佛性一樣,是人人具有的,「自古求人得者稀」,向人索取很難湊效。 雖然人人具有「神劍」,但有「在匣」、「出匣」之別,「出匣」即運用,就會「轉光輝」,發揮作用。 浮漚歌 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中漂漂見漚起。 前者已滅後者生,前後相贖何窮已。 本因雨滴水成漚,還緣風激漚歸水。 不知漚水性無殊,隨他轉變將為異。 外明瑩,內含虛,內外玲瓏若寶珠。 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動著又如無。 有無動靜事難明,無相之中有相形。 只知漚向水中出,豈知水不從漚生。 權將漚體況余身,五蘊虛攢假立人。 解達蘊空漚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 浮漚,水面的泡沫,佛家常常用以比喻虛幻無常的人世。《法演語錄》卷中就有「自覺一生如夢幻,始知百歲類浮漚。」洛浦在弘法時也經常用浮漚作比喻。如有一天,僧人問:「怎樣把人從生死輪迴中救離出來呢?」禪師回答:「執著於水苟且偷生,不會聽到天上美好的音樂。」僧人又問:「四大是從哪裡產生而存在的呢?」 「四大」,即佛教所說的地、水、火、風,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 禪師說:「湛水無波,漚因風激。」意思是說:清澈的水面沒有波浪,水泡的形成是由於風吹的激發。僧人尋根究底,「水泡消失後又歸於水時怎樣?」禪師答道:「水不渾不濁,任隨魚龍翻躍。」 從上面的介紹,不難理解《浮漚歌》的意旨。詩用主要篇幅寫浮漚的生成、玲瓏變幻,以及漚水之間的關係,漚從水生,但水是自體。 所有這些,都是在比喻虛幻無常的人世。最後四句是詩眼。前兩句「權將漚體況余身,五蘊虛攢假立人」,禪師用水漚比喻自己的血肉之身,即虛幻的人生。「五蘊」,是佛教地一切有為之法的分類,是認識的對象,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此五蘊作為一切有為法的概括,狹義為現實人的代稱,廣義指物質世界(色蘊)和精神世界(余四蘊)的總和。 佛教通過分析「五蘊」得出「人無我」的結論,認為「人我」是依據因果律感得的「五蘊」的暫時和合,唯有假,而無實體。這就是洛浦元安禪師詩中寫的「五蘊虛攢假立人」。第三、四句:「解達蘊空漚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透徹而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浮漚與五蘊一樣都是虛假的。 大乘學說不僅否認五蘊和合體即「人我」的真實性也否認五蘊本身的真實性,進一步發展為「法無我」的理論。《心經》有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才是「本來真」。 警策臨終 本節標題,依據贊寧的《宋高僧傳》:洛浦元安禪師「臨終告眾,頗多警策辭句」。據《五燈會元》,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八月,同時在洛浦,蘇溪兩山宣講禪法、名聲遠播的洛浦和尚,突然言辭懇切、激動地對主事的和尚說:「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播種之時,切宜減省。締構之務,悉從廢停。流光迅速,大道玄深。苟或因循,曷由體悟?」 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出家修行的戒法,多餘的東西一點也不留下。在播種的時候,切宜減省開支。建造靈塔修建廟宇的勞作和費用,全部廢除和停止。日月丸跳,流光迅速,禪理玄奧深微,如果承襲慣例辦事,虛耗了光陰,怎麼能有時間體會、領悟禪理呢? 元安和尚上述囑告,充分地體現了他的農禪思想。分析其思想淵源,從船子德誠經夾山善會至洛浦元安,是一脈相承的。德誠師事藥山惟儼三十年,藥山寺遠離城市,隔澧州有90里之遙,離武陵還要遠些,基本上過的是農禪生活。 據《祖堂集》,德誠在惟儼門下居長,惟儼圓寂後,不僅不轉遷城市,而且與宗智、曇晟同議,持少量種糧傢俱,「擬隱於澧源深邃絕人煙處避世,養道過生」,後因宗智改變主意作罷。但德誠避世思想未變,分手之後,「去蘇州華亭縣,討小船子水面上遊戲。」善會以講家身份投奔華亭,後則激烈抨擊「三乘十二分教」和「祖師玄旨」,以為此等「皆屬所依之法,不得自在:,主張「無依」。 咸通八年(871)定居夾山。夾山非常荒涼,有周野人專食生人的傳說。經善會治理,聚二百眾,自成一個農禪基地。他曾批評佛曰:「看君只是撐船漢,終日不是弄潮人。」「撐船漢」,比喻入世弘教;「弄潮人」,只是遊戲人間。可見他的農禪貫徹了德誠師的宗旨,時時流露出某種敗落傷感的情結。 有僧問:「迷子歸家時如何?」答:「家破人亡,子歸何處?」又問:「迅速不停時如何?」答:「有眼不窺天子樂,目前棄取老僧歌。」這些思想,包括說話的風格和基本基本內容,都被元安所繼承。 元安也以經營農禪為主,但不提倡擴大耕作範圍,反對興建土木,屬於逃世自保的那種類型。 儘管洛浦元安禪師對主事和尚告誡的話語懇切、激動,但眾人習以為常,因為這是禪師的一貫思想,並未引起眾人的特別注意。這年冬天,禪師患有小病,但如同往常一樣,不倦怠地向僧眾求問禪法要旨做解答。 十二月初一,禪師告訴僧眾說:「不是明天就後天,我就要走了。現在有一件事情要問你們:若說個是,就是頭上安頭;若說個不是,即斬頭求活。」 禪師知道死期將至,但仍未找到接班人,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當年德誠禪師為法嗣的事苦惱過,夾山禪師也對洛浦感歎過法脈將絕但他們最終都有人克紹衣缽,我洛浦的繼承人是誰呢?英雄一世,到這步田地,也夠讓人悲涼的。於是,他在乘鶴西去之際不得不做挑選接班人的工作了。 「頭上安頭」,頭上再加一個頭,比喻多餘、累贅。安、安放。《臨濟語錄》就說過類似的話:「向爾道,無佛無法,無修無證,只與這麼傍家擬求什麼物?瞎漢!頭上安頭,是爾欠少什麼!道流,是爾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麼不信,便向外求,莫錯!」洛浦曾侍義玄,臨濟用語習慣不無影響。 「斬頭求活」,也作「斬頭覓活」,砍去腦袋,尋求活命,比喻癡迷愚蠢或為時已晚的言行。《雲門廣錄》卷中有:「若言即心即佛,權且認奴作郎;生死涅槃恰似斬頭覓活;若說佛說祖,佛意祖意大似將木槵子換卻爾眼睛相似。」洛浦元安禪師的意思是,回答問話時既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 洛浦說完,第一座上前回答說:「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意思是面對青山的大好風光都不舉步觀看,但也不在太陽的照耀下挑燈看物。禪師不滿意,說:「現在是什麼時節,你還說這個話。」 第一座的話,也是從山是山、水是山「末後一句」說的,但並沒有透出這一關。末後一句雖然是達到徹底省悟的最後一句話,亦即至極關鍵的一句話,但禪師此時不是為僧人接機、開悟,而是在選法嗣接班人,要求當更高。 這時有個彥從和尚回答說:「離開這兩種途徑,請求和尚不要提問。」意思是說,既不要問是,也不要問不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你什麼也別說。彥從全用的否定話頭,在洛浦的問題上又翻出一層,有「鎖斷津關,不通凡聖」的作派。 禪師聽罷,眼睛為之一亮,心裡覺得踏實了許多,便說:「還差些,再接著說。」答曰:「彥從我說不盡。」這個回答又把理解推進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不正是與道合一的境界嗎? 「我不管你盡不盡!」禪師雄威振作,目光炯炯,滿懷希望的期待著彥從說不去。 「彥從沒有侍從應對和尚!」「侍從」是與主人相對者,可以代表對主之賓,彥從說無侍從,是說我這裡既無賓,又無主,禪師是經常用無主賓,來表示第一義不可說的圓融境界的。彥從用「無侍從」表達的正是這種境界。 洛浦一聽,便不再問了,眾人也就散去。 到了晚上,禪師派侍者召喚彥從前來問話,對他說:「瘏黎今天的回答,很有道理,你可算是體會了夾山先師的意思。先師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之所到。你且說說哪句是主,哪句是賓。若說得出便把衣缽傳給你。」 這番話,洛浦是滿懷希望地說出來的。但彥從的回答,卻大讓洛浦失望。「彥從不會。」彥從是不想要這副衣缽。 「你應該會啊!」洛浦幾乎是哀求的口氣。「彥從實在不會!」 看來彥從心意已決。洛浦大喝一聲,將彥從趕了出去,洛浦用幾近哀嚎的口氣連呼"苦!苦!" 第二天,即十二月二日中午,別的和尚來看重病的師傅,問起昨天晚上的事情。禪師並沒對他們講更多的話,只說:「慈舟不泛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水鵝!」意思是說:既然慈愛之船不航行在清靜的流水上,水流湍急的陡峭江峽只好讓隨水飄放的鵝兒白忙一生了,這不正應了「無奈眾生不上船」的老話! 說罷,洛浦元安禪師悄然圓寂,是年春秋六十五,僧夏四十六。 |
![]() |
送花文章: 14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