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2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 引用:
不過小孩子也有可能只能專心的朝文學跟藝術發展 理科就弱很多... 前一陣子我讀費曼的傳記 給我領受最多的反而不是傳記的本文 而是他自己寫的序 他說他父親帶他到郊外賞鳥時跟他說 這隻鳥就作什麼名字 其實並不重要 他在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名字 重要的是『我們要觀察』他是怎樣築巢 用什麼材料築巢 築在什麼地方 觀察他如何飛翔 如何求偶 這才是重要的 中國人的學問大多數是『記問之學』 很少給思考的餘地 父母親如何的教導 將會讓孩子在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領會 這個年代是科學的年代 想在未來爭有一席之地 如果沒能培養觀察跟思考的能力 是不行的 可惜中國文化裡鮮少說這個... |
|
![]() |
送花文章: 106343,
![]() |
![]() |
#26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引用:
會有這一種文化是因為帝制太久了,尤其滿清時代專制的八股文更是遏止了讀書人的多方向思考。 台灣教改有一段時間在推行建構式數學,事實上..這就是一種培養思考的方式,立意不錯,只是在台灣仍然失敗。 因為習慣於有一個答案的教育思維無法改變,所以為了建構式數學而刻意建構式數學,規定學生不可以背99乘法表。 為了一個方法,遏止另一個方法..早就失去教改的意義了。 這也是台灣教改失敗的一個主因.. 有些離題了.. 不過因為我們的教育跟讀書思維仍然是習慣於一個正確的答案。 我不清楚現在的小學生是否有在學校教導培養多方面思考,但這一種能力不是光靠學校,父母本身就要做起了。 獨立思考跟多方比較沒有固定答案的教育,在國內必須到研究所階段才會有遇到。 事實上..剛進入研究所時,會很不習慣,因為沒有人跟你說答案,你不知所措..你要自己找答案。 像小弟覺得..我完成研究所學業最大收穫不在於拿到那張學歷,在於學會自己找答案的能力。 不過..在國外似乎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為何優秀的工程師或學者、甚至藝術家等等,為何國外很容易產生。但華人的突出者卻很稀少.. 可惜的是..中國文化給正確答案這一種教育模式,似乎很難改變。 |
|
__________________ 御製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 ![]() |
||
![]() |
送花文章: 7076,
![]() |
有 3 位會員向 fishiii 送花:
|
![]() |
#29 (permalink) |
列管會員
![]() ![]() |
![]() 說真的,有時候在想從小到大不斷唸書與考試,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曾經看過一篇四格漫畫,就講說有一位参考書推銷員,挨家挨戶的推銷都是被拒絕,那推銷員就在想國中的時候考不好就被老師挨打,想想以前老師打學生,對學生的未來還不是沒有影響,其實這漫畫我看了之後覺得感觸很大!的確我想各位大大小時候考試考不好,不是幾分打幾下,不然就是回家被父母挨打,可是對現在有什麼影響呢?父母或是身為教育者,有時也要想,只要求自己的小孩或是學生唸書與拿到好成績,真的代表未來能成功嗎???真的代表未來不會成為其他人厭惡的對象嗎??還是成績只是裝飾用,好看的而已,實際上一點用也沒有? |
![]() |
送花文章: 56979,
![]() |
向 lutunhsiang 送花的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