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 19 位會員向 風月無邊 送花:
|
![]()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
![]() |
#6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此篇 此從善惡 進化 到 論襌了...
小弟自知劣根性太重... 不便參與此話題... 我去面壁了.... ![]() |
__________________ 微風驟然已遠離,笑容仍中引輕狂 可以有理走遍天下.. 但不能挾理以待人 以理來攻擊別人.. 有理也變成無理... ======================= 微風輕狂 個人創作誌 |
|
![]() |
送花文章: 7550,
![]() |
有 2 位會員向 微風輕狂 送花:
|
![]() |
#6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正好對文中的話題有些感觸,正好樓主有些疑問~
大家彼此交流一下想法啦~ 看到北極熊大大的疑問,便分享小弟自身吃素的心路歷程 愛狗愛貓後擴展大愛~愛眾生嚕 ^^" 一不小心就把話題帶進來了 一同分享各類的意見嚕,只是小弟以較偏為宗教的角度來解說 吃素有何功德就不太清楚了,小弟自己說穿了也不過就是"怕痛" 不想被拖鞋追著跑@@好在不當吸血鬼~不用接受如來神掌 身上挨一刀會很痛,會跑會閃會X譙 只可惜牲畜跑不了閃不掉X譙聽不懂 時代在變,聽前輩們說幾十年前用素食旁人還會當你有病呢 特立獨行,特別是當兵的時候,不像現在那樣方便,素食店處處有 現在許多人也是自小打從娘胎就用素到現在,一樣頭好壯壯"假尬爸哩毀" 至於素食葷食這就不算重點嚕,善惡好壞也沒這麼好分,一切由心 一念善 即天堂 即是佛;一念惡 即地獄 即是魔 天堂地獄好似也沒那麼遙遠,也不用爭到底死後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如能像孔孟思想的大同世界般,那人間即淨土 只能算是理想,畢竟人心難測... 舉例:一人生活恭謙儉樸,真誠待人,熱心助人,那對他人即是佛的表現,天堂在人間的顯現 一人生活奢華糜爛,計較算計,傷害他人,那對他人即是魔的表現,地獄在人間的顯現 前不久才有個有趣的新聞,美酒化危機 住戶遭搶急中生智 請歹徒喝酒後…擁抱離去 一念善,以理相勸以禮相待,以善化惡,經歷了地獄與天堂 所以修行人對日常言行更加注重,而不是吃齋唸佛就能成佛 不僅只於勸善,而是身體力行,以自身感化他人 生活言行恭謙儉樸,避開了這些因,便不會有這些果 小弟與大家算是同修,學習修心 腦袋中搬不出啥內容來,只好提出一些自身的感受與經歷一同分享 許多大大也不吝分享提出許多經典共享,難得有機會,談得很愉快 此帖於 2007-08-17 10:01 PM 被 non 編輯. |
__________________ 大千海水尚可量 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眾生心尚可同 世尊功德不可盡 諸佛世尊有 百四十 不共佛法。 以彼彼諸名 詮彼彼諸法 此中無有彼 是諸法法性 odysee | Buddha-img | 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
|
![]() |
送花文章: 1507,
![]() |
向 non 送花的會員:
|
![]() |
#64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以上是拜把兄弟貼的.. 我也分享一些資料^^
善惡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六祖: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慧日"指的是"智慧" 小弟拙見:要參禪~有老師親自指導最好; 也推薦個法師~玅境法師[已往生]這邊有不少資料~ 法雲資訊網 以下貼的是一些覺得跟主題有關的文章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玅境法師_止觀明靜--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 |
||||
![]() |
送花文章: 1507,
![]() |
![]() |
#65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 |
__________________ 地獄變現記 [人身得來不易,願大家能尊重生命--勿傷胎命][好淫者請好自為之吧--割鳥] 南泉禪師道: 「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德山宣鑒禪師: 「如果明白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是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
|
![]() |
送花文章: 5469,
![]() |
![]() |
#69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引用:
十大願王/玅境法師 [因轉載要經過同意..還請移駕^^] 及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白話] (懺悔品第六) /宣化上人 關於佛法是不二法.. 也是出自六祖壇經 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摘錄自:祈願正法重現/慧律法師 以下摘自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通問第一之一.之二.因果第四.心性第十) 問:於佛說業報差別經裏,佛告首迦:有十種業能使眾生得短命報的「五者於惡僧所,欲令喪滅」,請老師開示此疑。(蔡麟定) 答:此說,是對一種動物,心存厭惡,便想將他消滅,換句話說,即是欲將他殺死。此是殺生惡業,當得短命之報。 問:有些「仇」是否今世才造的?比如有兩人前世並未結惡因,但其中一人卻殺害另一人,於是在今世發生了「殺害」事件?(蔡祖天) 答:事有前因今果,亦有今因後果。明乎此普通之理,自不直豎十丈竹竿,而不能入一丈之城門矣。 問:六祖壇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為心之名,心為佛之實。或謂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畜生是八難之一,愚癡無智,有時遇到,代它念三皈佛號,而不高聲,它又聽不到,如此會得到超升的感應否?(江寬玉) 答:有聲使其聽到為佳,彼識田中落一善種,遲早遇緣,自起作用。如不能高聲使聽,但憑至誠回向,亦能得幾分加被,總之,心誠求之,功不唐捐。 問:前次問阿修羅之因,答是下十善,但十善上下如何分解?(周慧德) 答:善惡二字,自有等次,上與下即分矣。以不殺一條來論,如不殺人善也,再以此心擴展,乃至不殺牛犬豬羊雞鴨魚蝦是更善矣,再至於一切不殺,殺心泯盡,則善之上上者矣。若心量有限,時間短少,推行不普,皆善之小者。反之心量無限,長時不懈,推行普遍,皆善之大者。 問:人類處世,可籌得何種妙法,能避一切苦惱及災害,以得安靜生活?如他人平白嚴重的侮辱,余是否能盡力來搏鬥,至爭鬥時,是否能傷他人生命?(曾同德) 答: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為支配。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懺悔,何可與人爭鬥,怨再加深?至云傷人生命,更是錯誤思想,殺人者,國有常刑,寧不知耶? 問:有一位同事說,今生殺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殺了,所以今世乙才殺甲,為什麼前世甲把乙殺了,是因再前世乙殺了甲,這樣向前推,開始是誰殺誰?在開殺以前,未有殺因,為什麼生出殺果來呢?向後推之,甲殺乙,乙殺甲,因果相循,怎樣了結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與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舊業」。此二事時時各各進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卻將「造因」忽略。試問郵局每日所遞之信,豈能儘是覆函?不尚有許多開始之問函乎?明乎此,則前一段解決矣。經云「假使千萬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讀此則知沒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農留下一粒穀,舊種落田新種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鍋裏做稀粥」。明乎此,則後一段解決矣。 問:依因果報應之理,凡命債錢債、情債,雖多生必償,然試以命債為例,甲在過去生中,曾殺害乙,轉生後甲應被乙所殺以償夙債,但轉生之乙,忽於尋仇索債之前,遇善知識點化,放棄惡念,如此則轉生之甲,所欠夙生之命債,可即從此不還否?即可因乙之消怨而其業亦消否?此其一。冤冤相報,本無了期,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隔生報怨究為因果之應有?抑索債之一方,仍屬造孽?此其二。(賓漢) 答:乙放棄夙怨,甲對乙之欠負,即行消滅。然甲之業因,依然存在,不過與乙斷絕關係,不以乙緣引起現行耳。如求消滅,還須甲再自行懺改,所謂心亡罪亡也,此其一。隔生索債之一面,仍是造孽,所以迷者於怨,越結越深,智者於怨,會求解脫。實緣業因惑起,八識田中,自然落一種子,便是將來之惡果,故云索債仍是造孽也,此其二。 問:設有一個犯人本想殺張三,誤殺李四,究竟李四之不可抗力之災殃能說業力所驅使乎?是否該死?如天災地震等,李四本有二、四、六歲的孩兒各一,便失去了撫養人,這孩兒的冤枉是業力乎?如果是業力,這犯人是該殺乎?(林火壽) 答:眾生所受,皆有業因,業因熟時,自受果報,不過有正酬與借酬之別。正酬者,欠甲者酬於甲;借酬者,不必直酬於甲,借他緣代酬之。茲舉例以明,如甲持刀傷乙,乙亦持刀還刺之,是正酬也,乙不還刺,而司法者判甲之罪,是借酬也。知此則天災人禍,莫非無因。至問李死遺孤失養,屬於「共業」所感,而一家聚散,亦各有其因緣,亦各酬其夙業耳。惟智者識機,能使還滅,愚者昧理,任其流轉耳。再問「如果是業力,犯人該殺乎」?國家立法,只論現世行為,犯人自受應得之罪,蓋甲殺乙,是殺業,乙反殺甲,寧說非殺業耶?八兩與半斤,名有異而實則不異。 問:佛經中是不是常說前世因,現世果,所以對於兩句無法瞭解,因之前世所做現世是無法可知,是一個無影無形的東西,是否拿來做證據,所以對人弟子是無法可使瞭解,拿了很多來代表也是無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與人辯論,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辯才無礙。二所學雖淺,尚有世智辯聰,前者為正,施於有受之人,後者有權,施於無學之人,如無二者,以不與人辯為佳。茲為代解,問中以無法可知,斥是無影,正顯其愚,佛菩薩破塵沙惑,則無不知,凡夫愚癡重重,則無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無足怪。囑為提證,應知雞從卵生,雞長成不知從卵而來,在人則見卵為前因,雞為後果,歷歷分明,雞何嘗見其本因之卵乎? 問:我們有一句話說「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剛才說善惡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惡永遠存在,其所受果報端視善惡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個罪惡滿身的人,云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諸惡業因此一念而滅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義耶?(無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釋尊又何必三僧祇劫。惡業之果,皆是惑因,此惑為何,即見思十使是,必惑斷盡,方得解脫,此是經教,非可幻想。若有惡業,必遭惡報,所謂惡有惡報也,若惑斷盡,猶樹斷根,花與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無漏之別,有漏善得天人福報,不出輪迴,無漏善但顯性德,佛位之階,所謂善有善報也。善惡分報,奚言行善無何意義?若怕惡業結果,惟有斷惑一法,他皆道理難通。 問:今有甲殺乙,因乎?果乎?有無根據可以知之?(黃涵) 答:在甲為因,前無故而殺之,固為造因,前有故而殺,乃是造因,以被殺者,不了前緣,仍懷怨恨,怨必思報,故曰仍是因,不過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後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償之,固為受果,雖不欠甲命,當有他因,借此而食果報,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該因,恐遇緣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尋,無有已時,所以佛法貴乎覺悟捨且解也。 問:常有人談說人畜死去一生了結,並無有地獄輪迴之事,這無非是昔人傳說,倘確有地獄輪迴,自古至今有何人見得探到之證?(李俊) 答:佛說之事理,多在體驗,有非探討及化驗所能得出。如我昨夜有夢,我知我說確非虛構,而他人實無法探討化驗之。故以現比二量求不出者,只可信仰人格而遵聖言量,考地獄之說實載佛經,宜相信也。如必自己親身經歷,方能相信,我即可不信世有美國,他人雖曾去遊,我實未去,故不信也。並無地獄之說,他人不信,只可由他。若來質問居士,可向其反問,汝不常拜拜乎?其拜拜之對相為何?汝親見之乎? 問:眾生皆有佛性。只一念不覺(無明)即從無始以來生死輪迴受盡苦矣,此不覺之一念,何由而來耶?(宋瑞錫) 答:萬法因緣生,此豈例外。 問:佛經既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莊嚴,因為當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豈不是多此一舉嗎?(施無畏) 答:眾生有佛性,譬如礦中有金,金被塵沙包裹,似性被無明覆蓋。金不淘汰塵沙,金雖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斷無明,佛性雖仍佛性,然不能證佛,淘汰乃對塵沙,非淘汰其金,金顯方能成器,修斷乃對無明,非修斷本性,性見方能證佛。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為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眾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於「意」,意善則身口現善,意惡則身口現惡。誦佛經咒,惡意不生,惡不生之時間,即是種福之時間。 問: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請示菩薩之因指何因而言?(茆茂盛) 答: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果者事之終結與受報。現所處之苦厄,果報也,凡夫癡迷,身受方覺,所謂畏果也,雖畏無補。先所造之罪惡,因由也,菩薩有智,見始知終,所謂畏因也,畏可止造。 問:有時起善惡二業的念頭,沒有實行去作。是否有因果報應?祈老師指示(邱合順) 答:起心動念,便是種子下地,不實行是無增上緣,無緣不生,不生則無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緣,雖不實行,緣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覺,覺即不續便清淨矣。 問:常聞定業不可解,然則殺人者人定殺之,佛法所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亦可離苦得樂,甚至解脫證果,那麼殺人的罪業,消到什麼地方呢?(詹金枝) 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此是原則,如會佛法,則多善巧。在對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環境消去矣。在自方能作到斷諸惑妄,業盡情空,結果之種子消去矣。然尚有兩條例外,亦應當知:一在大修行人視身如幻,神通遊戲,故不辭果報相。如安世高大師,兩度到洛陽償命,禪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財是也。二是修淨土者,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度脫怨親,皆成法侶,不離安養,一生補處是也。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解?(志西) 答:學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見性,千經萬論,雖多說性,只是善巧方便,解釋譬喻,引人參悟,自證方得。真性之體,非言能說,即用意想,便是錯誤,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致謂言語不能說,意念不能到,亦可謂口至無可為言,心至無念而起,則重光獨耀,真必見矣。 問:在佛學裏頭有說「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有一種說「不二法門」,像這樣兩種說法的法門,是怎樣的講解?(林良柱) 答:此須分答:一者、十使互具成一百,經歷十法界,各起一百則成一千,身口七支則成七千,又歷三世成二萬一千。又多貪、多瞋、多癡、等分之四心、各具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塵勞,然於此皆有對治之法,故曰八四法門。二者、八萬四千法,不出一心,能悟入一實平等之理,則無一切分別,故曰不二。前者如說樹之萬葉千條,後者如說樹之亭亭一本。 問:廣學多聞好,或是專心念佛好,廣學多聞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廣學多聞,是不是?究竟應如何?(陳淑英) 答:廣學屬於求知,念佛屬於實行,在世學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應。所謂專心念佛,及多念者,專到萬緣放下,多到日課十萬,便可不求學聞,與道相應。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聲佛,大有時間在,不去求學聞,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問:如果心中起了惡的念頭,未有行諸惡事,是否也有罪過,惡念感入第八識中,將來惡種子熟時會得苦報否?(張德明) 答:惡念種子,潛入識田,遇緣則起現行,即受惡報,無緣則不生也。經中臨終拂子觸面生瞋,墜入毒蛇,憐妻姿首,墜入涕中蟲身,皆是意念之害。明乎此,則知綿綿密密一句佛號之大用矣。 問:達摩寶傳載仙桃不大包天地日月山河,疑問點,桃不大為何能包天地日月山河?(陳燈逢) 答:初學佛之人,宜先看古今有德有學緇素所著小冊,如「歧路指歸」,「學佛淺說」,「龍舒淨土文」,「佛法導論」等。少明教理,再看小短佛經,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十善業道經」等,此是正途。達摩寶傳,乃同小說,看此只可消遣而已。 問:佛經甚多,遍閱為難,祈選擇若干部有註解有買處之佛經名稱,並指示閱讀先後之次序!(沈鍾五) 答:為答此問題,先敬奉一語,在初機求學時,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暫不可講求考據,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簡入繁,首從《八大人覺經》起,接研《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梵網經》,此為應有常識。《淨土三經》,此屬求定之行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三十唯識頌》,《金剛經》,《般若心經》,《永嘉禪宗及證道歌》,此性相兩學,多主於慧解。《大乘起信論》,此融會性相,可以調和偏執。經過此一階段,然後再研大套典籍,比較易入矣。以上各書,諒台省流通佛經之店或皆有之。 問:單獨誦經,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沒有利益?(蕭金榮) 答:誦經與研經,均有利益,研經能開智慧,誦經能得定也。 問:閱讀經書,可否隨便?還是一定要焚香端坐而後才可以看?(張德明) 答:印光祖師曰,佛法須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讀此數語,可知焚香端坐,較隨便獲益為多。 問:如何忍得痛苦?(姚清源) 答:多聽佛理,深明因果;識破假相,自生忍力。 問:佛說:「天堂地獄唯心造」是怎麼解釋?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的,是真的有西方嗎?以何為證?(謝碧玉) 答:解釋太費辭,今與說夢境是心造,能悟知則知彼。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假,如沒有,那便是釋迦牟尼佛打妄語,佛打妄語,居士相信乎? 問:要尋訪良師,打破疑團,見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擾他人苦惱,擬自禪淨雙修,無師津貼,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見本來面目?(翁慧欣) 答:「禪淨雙修」因也,無師既不解禪,亦不達淨,何況「禪淨雙修」乎?如無明師,但肯老實念佛,不走錯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滿也。「見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見,皆是一團黑漆。縱得其講矣,如何修,如何得,豈為空言侈談者。只能精進不退,下品往生,已是傑出之士,果滿原賴因真也。 此帖於 2007-08-19 10:29 PM 被 non 編輯. 原因: 校正 & 補充資料 |
|
![]() |
送花文章: 1507,
![]() |
![]() |
#70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問:皈依上懺下雲法師,歷年來修淨業,持名一法,但是念佛時少,離念時多,心一天生滅不停,生住異滅,成何體統。弟子平素閱讀諸祖師著集其云,學佛之人,志求見性,方是佛子等語。因近閱讀六祖壇經,亦論見性直指心源,成佛作祖,只此一心,人人本有,個個圓成,眾生迷故,不識自心是佛,因且弟子擬棄淨業而學禪,必須拜公為師,希望慈悲攝授,日課如何定法,坐禪時應如何,祈示為盼!(鄭均海)
答:見性成佛,是歸根結底之肯定語,但性如何見法,則其法不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居士雖多看經典,大概無人指授,似無系統,故有臨歧之疑,須知參禪,是求見性,念佛亦是求見性,但能見與否,卻不簡單,果見性固佳矣,倘不見性,仍屬苦輪不息。淨之穩處,在帶業往生,當生見性,固上品而證法忍,縱不見性,已出輪迴。居士已皈依懺公,自應依之而修淨,且不可朝秦暮楚,舉棋不定,以誤前途也。區區昔年雖少學參,小悟亦未曾有,何敢以盲引人,祈恕。 問:據說在美國有一富家子,他母親擁有巨大的財產,他為著能早日得到它,不惜一切將他的母親殺死,他是否該被判死刑?假如被判死刑,將他殺了,是否犯戒?(在佛教上講起來)(蓮雲班蓮友) 答:執行賞罰,是政治問題,化導人心,是教育及宗教問題,各有許可權,不必混為一談。政治有種種法規,依之而行,正是遵守國法,犯法者被判死刑,乃法律使之死,而非官吏使之死,猶之造惡者入地獄,乃其業力所牽,實非神鬼使之也。佛教立場,豈有異議。 問:懺悔分為理懺事懺兩種,何謂理懺?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即無相無不相)如何念法?(林寬修) 答:事懺者,是在佛前,或延高僧代為,或自己依照種種懺法,如大悲懺、淨土懺、梁皇懺、水懺等,恭敬自作。倘俱不能,但具真誠,向三寶發露己罪,立誓後不再作,亦無不可,此名事懺。理懺者,向心觀察,因罪從心起,觀到妄念皆空時,即是實相現前,心罪兩空,此名理懺。念實相即是觀照實相,非是用口念誦也。 問:無始以來,由貪瞋癡,發身口意業,所造之諸罪障,今端坐念實相懺悔,是真懺悔。若念佛時,且念佛且起懺悔何如?起此念頭,是否為妄想妄念,有無影響?(陳灶) 答:懺悔有事懺理懺之別,坐念實相,屬於理懺,以妄心滅亡,罪性亦無住處,故此懺悔真實有力。念佛之時,倘能三業集中,便是不亂,妄心亦不致起,亦是理懺,念念相應念念佛,此時哪有罪業之立腳處!若再起懺悔念,便是頭上安頭,反成二心矣。 問:弟子時常在佛前懺悔宿業,現業,一切業障願一時消滅。這樣懺悔與高峰妙祖之一念懺悔有異否?妙祖因發一念懺悔,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而後成一代宗師。(鄭均海) 答:懺悔分事懺理懺,居士所作之式,乃屬於事,亦應明瞭懺悔之義。必先知自己所作之非,對佛發露,立誓後不再作,此方有應。若不思己非,心念不改,徒求佛消其罪業,無有是處。妙祖之懺,乃是從心作起,故一念相應,能消其業也。 問:平生心軟,雖對微小動物不愛看其驚惶飛走輕加摧害,但自小害怕蟑螂,在臺灣最苦,此蟲特多,起居之間常劈空飛來,當頭如轟原子彈,使你魂落膽碎,一種無比威脅力量,自然還手撲殺,家人知道殺業可怕,遇蟑螂時現輒爭先驅走,然每當黃昏之際,主人未舉筷,小動物亟待不及時分殘羹,毛毛腳沿餐桌爬行,其騷擾情形使人寢食難安,或謂屋裏灑掃清潔蟲類自少,此法施於蟑螂獨無效,宿世冤業狹路相遇,不知亦有禳解方法否?(郭如男) 答:蟑螂終是怕人,室中清潔,不蓄食物,此蟲自遠。若見之生畏,以帚輕掃自去,實無何等威力可言。先生思想既甚超邁,但不著相,畏習便漸除耳,求禳於外,何如求禳於心? 問: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告子不善不惡;到底是善抑惡?亦善亦惡,不善不惡?(張文榮) 答:言性之學,非文學家事,是此非彼,各執其執。彼等既為孔子之徒,所讀性理,而與孔子所說,皆不合也。孔子所言,相近習遠,昭昭在書,各家似未領會。子貢乃孔子高足,尚言夫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性之難言。足征後儒所言,皆逞己見,不師於孔子,亦無體驗之功夫。但來問所提四端,乃性體之隨緣,而非性不受之本體,而此本體,惟佛一人知之,餘皆相似,應知言善言惡,皆是相對而有,並非絕對,故知凡有言說,都無是處也。般若性空,試觀於空,是善是惡,抑不善不惡,亦善亦惡耶?性心意識,如不能分,直等指鹿為馬,呼雞作鳳而已。 問:有些人專歡喜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為並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後果吧?(楊天元) 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問:修行要斷惑及我慢邪見等,因何佛門中甚多行者都稱自己道高,或已得神通,或畫符法水,擇日看相等等,這行者是否真的有得?(李善忠) 答:自讚便是無德。稱有神通恐是妄語。符水占相皆是邪命。如是行者,已入岐途,遑云有得? 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淨,心無所著,不論過去有無善根而言)一語,成為今日僧俗之口頭禪。但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及楞嚴經六結之喻二點佛理而論,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須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屬漸教,以頓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嚴經文云:理則頓悟,事非頓除,依此解釋,乃是頓理,而非頓事。又以阿羅漢、菩薩而論,當已放下屠刀,心念清淨,但仍須歷劫修行方能成佛。設若無須假修,心淨即佛,則無阿羅漢菩薩之假名可立矣。況「釋迦」示現亦經菩提樹下靜坐六年,始得開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無須假修,一念清淨立地成佛,無始積習皆無現行,即因即果,殊屬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語,究係民間故事,毫無實據,迷人自擾?抑或有佛典可稽,請釋以正法聞。(羅德彰) 答:此有因成與果成之別,倘多劫修持,尚未徹悟,一聞佛音,頓悟無生,此果成也;一聞百悟,直下承當,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頓實由漸,如食餅數枚,飽雖最後一餅,而實則後餅之飽,正有賴於前數餅也。 問:有人認為地球還有生命,則不往西方淨土亦無不可。有人認為淨土法門是愚民政策之一部,因愚夫愚婦可修之故。有人說在娑婆修道即可,西方淨土是沒有其處的,因為佛祖也說佛土亦幻,非真,故不必往生西方,往生自心佛土即是,因心淨佛土淨之故,前記諸見皆是充分對嗎?若不然,請再解說一次。(妙元) 答:可分三段答之:(一)地獄也有極長生命,願意長住在內,亦無不可。(二)三藏經典,處處指歸淨土,未想到全是愚民政策,但不知釋迦老子他愚迷眾生,是什麼希圖?古人修淨土者,有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我國有慧遠、智者、永明、蓮池、諸祖。歷代名臣名儒,有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呂蒙正、袁宏道、彭尺木、何止數千。這些人是愚夫愚婦,想必罵愚夫愚婦之人,定是智慧無上之大聖人,可惜眾生福薄,不曾與他親近。(三)自心是什麼,區區實在還不知,還不會,就不敢說對與不對。莫若請這位善知識說出來,是方園長短青紅赤白,讓大家大徹大悟。 問:從前由寺院送學者「在家念佛方法」一張,與歧路指歸之第三十七頁至三十八頁之在家念佛方法符合,但是此樣由心念佛號之外還要學禪定否?倘在家念佛,守「殺、盜、淫、貪、瞋、疾」之外,還要守何戒?(楊文玉) 答:念佛屬於淨宗,果能信願行三者具足,決定有所成就,不必再去學禪,蓋禪不遇明師,暗中摸索,費力無功,倘持至一心不亂,便是禪定。自戒三身業,三意業固有功德,總不如求戒師正受為合法,且對戒相得真解也。 問:若修淨土宗,而兼研禪宗以明理,是否精進要快而有一舉兩得之妙呢?(張維明) 答:不問修禪修淨,皆須解理,果能深通一法,自解其餘,竊謂在此末法之期,人根鈍劣之時,精一已大不易,兼修恐更難也。 問:有人問:金剛經說空,彌陀經說有,為什麼世尊要說二面?(寬心) 答:事理本圓,乃有多面,豈止為二。若解多面,則空有本一,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剛闡體,故說真空,彌陀說相,是表妙有。彌陀有寂光土,本嘗不說體,金剛說墮惡道受福德,未嘗不說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問:我國佛教十宗與夫禪宗之五派其傳承及教義前人已言之甚詳,惟關於各宗正修持之具體方法,除淨土法門所在皆有外,其他派系殊途同歸,則修持之法當自各別,請為專文論之!(法稱) 答:尊命作論,敘述十宗修持之法,略則不明,細則太瑣,區區譾陋,實無此大手筆也。茲但言其梗概,如窮研須讀各宗專經。「律」乃佛門之法規,為各宗所共守,猶國家之寶典。「禪」在今日,多取照顧話頭去參,以求明心見性。「淨」主「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縱惑不斷,但求帶業往生。「密」是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以求感應成就。此三宗側重修持,故曰行門。餘六宗側重演教,故曰解門。然其六宗,非不行持,所行亦不外前四宗之法也。 問:佛教十宗,各立門戶,互相鄙薄是否為法執?我執?(管新盤) 答:此種舉動亦可說是我法二執,但各宗之祖師及有真學之大德,亦有防範後學功不專一,故意擯斥他宗,以為方便者,則不可以二執例之矣。 問:如淨土要「信」,參禪要「疑」,如「煩惱即菩提」,又叫「念佛生極樂世界」,佛又說:「要常住地獄,並莊嚴地獄」。這些相對矛盾話,在佛學書籍裏易於使初學者迷惑,祈解釋。(顧賡彤) 答: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有八萬四千法,法等藥也。病既不同,藥何能同,須知人參黃蓍良藥也,可以療病;紅礬白砒,毒石也,亦可療病。應其用礬砒即仙丹,錯其用參蓍亦殺人,藥須對症,法須契機,明乎此,則知佛法並無矛盾。煩惱即菩提,是對升堂之人說者;常住地獄,是對入室之人說者。初學者,教相尚不清楚,何能免於迷惑,只肯進求,久自了然。至於淨信禪疑,茲舉一例,譬如台南人欲往中部,須向北行,臺北人欲往中部,須向南行,皆到台中,而有南北趨向不同,是起點使然,而達到則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 問:世俗腦筋好的人大家都稱讚是聰明人。但是佛家是講智慧不說聰明,那麼智慧與聰明不同在那裏?(寬珠) 答:對於萬事萬理,真而且正之察照及決斷,是智慧。腦筋靈敏,而為私欲固蔽,取捨或不正者,是聰明。此亦粗言之也,詳分太為費辭。 問:亞里士多德所云「人」是感情的動物。照佛教的看法,「人」是什麼?(林國棟) 答:中國世間聖哲,對人的看法,是有禮有義的動物,書上說過:鸚鵡猩猩都會說話,但仍然是禽獸,因他不懂得「禮」。書上又說:懂得「義」的就是人,不懂義,只圖利的就是禽。佛的看法,人身是最易解脫的眾生,因著「天」貪樂,「畜」太愚癡,「鬼」「獄」被苦逼的太緊,皆不易解脫故。 問:經云:「業力甚大心力更大」。前時無知造作惡業,後即懺悔,臨終忽發大善念便不墮惡道者,是心力大於所造業力乎?又雖臨終生懺悔心,起善念尚墮惡道者,是業力勝於心力乎?(許炎墩) 答:如是如是。 問:佛嘗謂阿難云:「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如是者隨業力所轉,無心力之作用乎?(許炎墩) 答:世尊此段所說,係答阿難此問,此外尚有多義,俱載經論,何得斷章取義,遽謂心力無用。要知業由心造,業由心轉,但須看心造業力與轉業心力何者強弱而定。今設一喻:風寒吹水成冰,風暖吹冰還水。若數尺堅冰,暖風在嚴冬之時,僅吹半時,冰必不解。此風暖力不勝冰寒力故。陽春之時,暖風連日不息,冰不半時而化水,此冰寒力不勝風暖力故。 問:據聞弘法講經,必須圓融,否則是謂謗法,若如是居士之佛學諸答,及樹刊上之各題,是完全圓融?又對於不圓融之處,有何補救辦法?(吳明安) 答:講經大非易事,不可率為,尤其新學居士,更不可妄作。最低限度,須備下列條件:須受戒,文理通順,有師承,精選註解作參考書。此不過略樹基礎,圓融卻談不到,依此講解,無減背理之咎,契機恐須深入及經驗耳。初學之人,倘發悲心不妨勸人學佛,便是弘法。樹刊所載文字,及各方大德來稿,區區學問淺薄,不敢妄測高深。至於區區之問答,或依經義或遵古德規範,從未敢自作聰明,妄逞己意。若說不圓融,處處可見,因果無情,只有自作自受!至於補救,乃大權善巧方便之事,非我輩所知。我輩所謂補救者,直是越描越黑,罪上加罪而已。 問:曾經聽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何意?又聖人立教無非是欲給凡愚立一做人處世的準則等,這想法對否?又是否全是聖者的作為,見解,主意?(慈芳) 答:筆之於簡,名之曰書,出之於口,名之曰語。語分偏正,更有傳聞親聽,書分經集,亦有真實偽造。聽語應當觀察後信,讀書亦當辨別而取,否則盲從,信取皆能受害,故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教人以義為準,不教人讀死書也。細玩上來解答之義,以下之問,可自悟矣。 |
![]() |
送花文章: 1507,
![]() |
![]() |
#72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 引用:
引用:
引用:
< ![]() |
|||
![]() |
送花文章: 5469,
![]() |
有 3 位會員向 不知道 送花:
|
![]() |
#75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修四念處是中國佛教的希望 86/3/25 玅境法師 講於三峽西蓮淨苑
其中 求光明的法門 第二段有提到 憑藉佛的法語去學習第一義諦是如來禪 話頭禪是禪宗衰微的開始 及 為什麼現在普遍不修止觀反念阿彌陀佛的原因.. 無法轉載~請移駕 |
![]() |
送花文章: 1507,
![]() |
有 3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