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補充資料 瑜伽師地論 > 卷第二十 > Tape 238 [電子書 - 修所成地]
妙境法師講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 .......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 這是第七種過失。於不應該思惟的地方,你偏要勉強自己去把心收回來,去思惟觀察不應該思擇的事情,這也是對於修止觀有妨礙的。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七二八頁: 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等者:《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間,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顯揚論》十七卷七頁)如是九事,應知名為不應思處。若強攝心方便思擇,障入現觀故。 「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等者:《顯揚論》」,《顯揚聖教論》上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你不可以去思惟觀察的。那九種事?第一個是「我」,第二個是「有情」,這兩個其實都是「我」。這個「有情」這是玄奘法師的翻譯,若是鳩摩羅什法師就是翻個「眾生」。那麼「我」是總說的,這個「有情」也是「我」,約另一個意義來說明這個「我」的相貌。就是他有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的分別,這都是「我」的體性發出來的作用,也是「我」。這兩法呢,你不應該思惟。 這個在《顯揚聖教論》上說出個理由,為什麼不應該思惟呢?因為「無自相故」。「我」和「有情」沒有它自己的相貌,你思惟什麼呢?無所思惟。你若執著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我」、「有情」的體性,這是不符合法的,不符合三法印。那麼應該觀察是「無我」、「不可得」也就沒有「我」的思惟了。 「三、世間」就是這個宇宙的情況。這個宇宙的情況,《顯揚聖教論》上的解釋的理由就是它是現成的,現成的事情你不需要思惟。其它的地方也有說是這個世界是不可思惟也不可思議,有這種說法。 「四、業報」,這個「業報」,我們造了業,由業會得果報這件事也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就是甚深故不可思議,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個業力,這個人造了這種業力會得到一個毒蛇的果報,這件事是不可思議。 「五、是靜慮者境界」,就得到四禪八定的人,他的心裡面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甚深不可思議。 「六、諸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這在《阿含經》裡面的確有這個說法,諸佛的境界不可思議。 「七、十四不可記事」,十四個不可記事也是不可思議。十四個不可記事是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世間是常、是無常、是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這是四個了,這是約過去世說的。約現在世說呢,說世間是有邊、是無邊、是亦有邊亦無邊、是非有邊非無邊,這是約現在說這四個,加過去的四個是八個。另外還有四個,就是說如來死後是有、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這個《大品般若經》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這麼四句。三四一十二,這十二句。另外還有一個兩句,就是這個我和五蘊「是一」是一句,「是異」又是一句,這兩句加起來就是十四句。這十四句也是不可記的。 它那上面說一個譬喻呢,譬如說有人問:「石女兒是黑的?是白的?」這個事不可說。因為根本沒有石女兒嘛,沒有石女兒你說「石女兒是黑是白?」這是戲論。這裡面說這個十四不可記事有這樣意思。 「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這個「非正法」就是不是佛法,就是外道的邪知邪見的這個法。這是你若去思惟這些事呢,「能引無義」,就是沒有價值、沒有功德;你思惟這件事,不值得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攝」的這些煩惱的境界,你思惟煩惱的境界也是能引無義,能令你有過失,所以也不應該思惟。這是在「(《顯揚聖教論》十七卷七頁)。 「如是九事,應知名為不應思處。若強攝心方便思擇,障入現觀」,有什麼不好呢?你若勉強地去思惟去,能障礙你得聖道,能障礙你得初果,障礙你得無生法忍,所以是有過失,所以不應該思惟。 巳三、釋 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 這是第三科「釋」,前面這個「修慧俱法」,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列」,現在第三科是解「釋」。 「如是七種」,像前面所列出來的七種這個所對治法,這「是修所成慧」在一起的「光明想所對治」的過失。這個過失「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它能障礙你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這就是互相障礙;就像那個欲能破壞定,定也能破壞欲,它們兩個是不共存的。現在這裡也是一樣,你若有這七種過失呢,能障礙你修所成慧的光明想,但是你若把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提起來也能破壞這個過失,就是這麼意思。 若是你有這七種過失呢,「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就是不能夠清淨、無過失地活動。「清淨轉」就是沒有過失,「不清淨轉」就是有過失的活動,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就是不如法了,就有過失了。 --------------------------------- 其中十四個不可記事,有十四種事,若是去請問佛,佛不會回答,我們也不應該思惟。 |
__________________ 大千海水尚可量 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眾生心尚可同 世尊功德不可盡 諸佛世尊有 百四十 不共佛法。 以彼彼諸名 詮彼彼諸法 此中無有彼 是諸法法性 odysee | Buddha-img | 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
|
![]() |
送花文章: 1547,
![]() |
有 2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
![]() |
#2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這有一例.. 佛教經典校勘 ~金剛經校勘記 江味農居士著
-------------------------------------------------------------------------- 引用:
以下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學集成辭典下載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須菩提;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 須菩提"白"佛言;白為表白之義 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法相;諸法一性而相萬殊,由萬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 佛學集成辭典下載 http://www.budaedu.org.tw/fo-dict/ 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玅境法師 演講檔下載[般若] (該網站也有提供其他法師的演講錄音) http://www.budaedu.org/ghosa/L00066/C006/ -------------------------------------------------------------------------- 關於末後的四句偈補充些資料: 淨空法師傳授般若觀空 徐足之 現通行《金剛經》譯本,為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其中“四句偈”,羅什大師譯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宋朝時候的人常稱“六如”,大文豪蘇東坡還以六如作為客堂名字,所指六如就是“夢幻泡影露電”。 淨空法師在《<金剛經>講記》中,教我們如何依《金剛經》“四句偈”而觀般若空相。 般若空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呢? 佛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怎麼不知道? 我要怎樣才知道呢? 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 可是,觀空很難,因為空也是空,我怎麼才能觀到實相(真相)呢? 佛教我們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以這些比如,描述宇宙人生真相,可我一下子看不出來,怎麼辦? 佛教的辦法是:應作如是觀。 淨空法師說,如此反復,時時觀照,境界慢慢就提升了。 近讀宋朝洪邁《容齋隨筆》,洪邁談到,他博覽多種《金剛經》譯本,發現四句偈中的“六如”,夢幻泡影露電,原本是“九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或,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云:“ 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唐沙門義淨的譯句與菩提流支相同。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云:“ 如如不動,恒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 唐三藏玄奘大師譯云:“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 學佛“四依法”中有“依義不依語”,《金剛經》譯本中有“六如”和“九如”之別,皆是比方,並非六字或九字可以說盡。 常觀人生如夢,也能體會空相之一二。 淨空法師1995年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金剛經>講記》,長達256個小時。 淨空法師提醒我們:佛講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我們自性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用這種態度來學習來修學,那個味道就不一樣了,受用不相同了。 --------------------------------------------------- 羅什法師是採"意譯" 其他法師是採直譯.. 所以文字上有所不同 此帖於 2007-10-07 08:01 PM 被 non 編輯. |
|||||||
![]() |
送花文章: 1547,
![]() |
有 2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
![]() |
#3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以下摘自 建立慈氏學的人:訪韓鏡清教授 主站
記者:改革開放以后,國內的佛學開始繁榮起來,作為老一輩的學者,你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翻譯了不少著作,培養了不少學生。從世紀的眼光來看,你覺得這個世紀的佛學研究應該怎樣評價,未來的佛學研究會朝哪方面發展? 韓鏡清:過去佛學發展有很大的問題,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字結構方面。一是理論結構方面。前者主要在翻譯上出現了問題,后者是對教義的解釋上有問題,所以必須把過去錯誤有所更正。才能使大乘佛教重新興起於世界。 在亞洲國家,日本比較注重歷史、梵文的研究,並在這兩方面對中國的佛教研究有過影響。但是日本的佛教根本上還沒有離開中國的佛教,仍受中國佛教的影響。日本對真正大乘佛教理論並沒有真正認識,現在大乘佛教真正理論在慈氏學開發上,應該注意三自性,什麼是遍計、依他、圓成等問題,必須嚴格認識清楚。歐陽大師《晚年心得》講了兩句話:「萬事東風吹馬耳,一園春色寄猿心。」諸法有它獨到的地方,大氣滂薄,有氣魄,對學問歐陽有特別的見解,兩句詩說明什麼事都跟□心有關系。古人有修養的,像王陽明等「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后來禪宗大師不在之下。對大眾來說,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必須尋求一個最后的解決不可,所以重新好好認識三性的問題。不要隨便談,因為隨便談很容易把有無的概念弄亂了。從我的認識來看,中國佛教的第三個一千年最重要的仍是開發慈氏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總第24期) -------------------------------------------------------------------------- 韩老說法 http://www.mldc.cn/hlsft1.htm |
![]() |
送花文章: 1547,
![]() |
有 2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
![]() |
#6 (permalink) |
註冊會員
![]() |
![]() 今天是: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 ![]() ![]() 玫瑰人生 ![]() 該你多少在前世 如何還得清 這許多衷曲 這許多愁緒 為了償還你 化作紅豔的玫瑰 多刺且多情 開在荊棘裡 你又是該我什麼 在某一段前世裡 一份牽記 一份憐惜 所以今世裡 不停地尋尋覓覓 於是萍水相遇 於是離散又重聚 我心盼望 讓濃情一段 隨時光流遠 再回到開始 我心盼望 讓前世情緣 延至地老天荒 到無數的來世 莫忘記 就算在最冷暗的谷底 只要你 將該我的還給我 我也以 最熾熱的還給你 此情不渝 |
![]() |
送花文章: 9114,
![]() |
有 5 位會員向 莊孝偉 送花:
|
![]()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